等太子恆、公子鴻、計然、范蠡等大臣都離開後,孫武又單獨留在滋德殿當中,似乎有話要跟慶忌單獨說。

“大王,臣請大王加封臣大都督銜,都督巴蜀、南郡、南陽郡、漢中郡諸軍事,節制諸郡文武之權。”

“凡秩二千石及以下之官吏,若觸犯法令,不利於滅秦大計,臣皆可先斬後奏。若戰事陷入膠著,各地之賦稅糧布等,臣可自由排程!”

“請大王允准。”

話音一落,孫武就一臉鄭重其事的神色,朝著陛臺之上的慶忌下跪,言辭很是誠懇。

在這個事情上,孫武實屬膽大包天。

慶忌作為一國之君,生殺予奪,一言以蔽之。

他不給的東西,臣下不能偷,更不能搶。

而孫武這一番請求,不是讓慶忌將吳國西北諸郡的軍政大權,全都託付於他之手嗎?

這要是換做一般人,慶忌說不定已經一聲令下,拉出去處死了。

但,這是孫武,他的請求是事出有因的。

吳國要發動的滅秦之戰,勢必不會順利,以至於西戎八國可能出兵救秦,一起抗擊吳軍。

在這種情況下,戰事就極有可能陷入拉鋸。

從吳國本土,即金陵方向調配糧秣輜重,一路上不知道要損耗多少的糧草,使用多少的人力。

倘若孫武有節制西北諸郡的權力,則是可以透過巴郡、南郡、南陽郡、漢中郡,以及隨後可能添置的蜀郡。

這五個郡來供養大軍,作為吳軍的前沿軍事基地,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糧秣輜重。

只是,這樣一來,掌握了西北諸郡軍政大權,手中又握著二三十萬大軍的孫武,難免會成尾大不掉之勢。

萬一孫武割據自立,自己建國稱王,到時候慶忌根本無法控制住局面。

對於領兵出征的將領,慶忌自然會授予大權,實在是臨機決斷之權,節制諸軍,甚至是控制一兩個郡的權力。

只不過,慶忌又怎能毫無保留的相信孫武?

人心難測!

就算是自己的兒子,慶忌都不可能毫無保留的信任,更何況是孫武?

常言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慶忌遠在金陵,無法遙控前線的戰事,知曉時局。

若是他屢屢插手其中,發出不合時宜的命令,即便是穩贏的戰局,恐怕也有可能會落於下風,甚至是崩盤……

好比隋煬帝楊廣第一次征討高句麗的時候,各路隋軍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一百一十三萬,而為大軍運輸物資的民夫是隋軍的兩倍,隋直接、間接的參戰人員已經超過了五百萬。

按理說,這麼多的兵馬,就是一人一泡尿,也能淹死高句麗人了。

但是,隋軍最後卻以失敗而告終。

原因何在?

慶忌認為,這其中最大的原因,莫過於隋煬帝不給諸將臨機決斷之權,時常遙控前線的戰事……

要知道,最開始在遼水會師的時候,隋煬帝為了防止將領輕兵掩襲孤軍獨鬥去爭取功勞名聲以邀勳賞,所以命令他們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相互通報,不許輕軍獨進。

而且,軍事進止都要先奏聞隋煬帝,等回覆命令!

遼東城的高句麗軍數次出擊不利,於是據城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