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章 會獵於隨(第1/2頁)
章節報錯
“秦軍若要救楚,則必然會南下武關,申地,便是秦人的必經之地。”
慶忌又走下陛臺,指著腳下羊皮地圖上一個名為“申”的地方,環視一週,看著在場的孫武、范蠡、伍子胥和伯噽,緩聲道:“申地,也就是楚國的宛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地貫通南北,歷來就是楚國北上之要衝。”
“寡人之意,是派一良將,以一萬步卒搶先一步攻取宛城,以阻擊秦軍進入楚國腹地!”
孫武等人聞言,都不禁微微頷首。
以他們的目光,同樣是看見了宛城這個地方的險要之處。
宛縣,堪稱是楚國的一個大縣,由申、呂兩城組成。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起來,先後向北吞併了漢水流域諸國,呂、申兩國也被楚文王所滅。
楚國佔據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後,便在這裡建置宛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
宛之名,即自此而始。
值得一提的是,在周天子冊封的諸侯中,有三個申國。
一個是西申國,一個是東申國,一個是南申國。
西申國是叔齊之子孫建立的國家。
原本,申人生活在大河(黃河)一帶,後來移到西邊的故邰國、扶風之地聚群而居。
周穆王姬滿西巡時,叔齊子孫協助有功,被周穆王封侯爵,因稱申侯,史稱其為“西申侯”。
後又被稱作“申戎”,亦稱“姜氏之戎”,因為申人是華夏族與少數民族的混血,是申國最先的發源地。
當太子姬宜臼被廢之後與母親逃奔西申以求外公申侯之助時,申侯聯合了鄫國、犬戎進攻西周王室並殺了周幽王姬宮湦。
而早在兩百年前,西申國就被秦國順帶吞滅。
其國民四散遷逃,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亦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申氏。
南申國則是在周宣王時,周王室為了加強對南方局勢的控制而建立的一個國家。
宣王封妻舅申伯在淮河上游地區,南申國的封地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門戶重鎮。
周平王東遷以後,南申是東周王室的南大門。
為了防備荊楚侵犯,周在此駐紮了軍隊。
申國也加強了與中原內地諸侯的聯絡,曾將申女嫁於鄭武公。
這個南申國最後為楚國所滅,正式成為宛縣的一部分。
東申國其實是南申國的延續。
楚文王滅南申侯之後,曾將南申國的部分貴族、平民強行遷往東面的信陽之地安置。
申人成為強楚的附庸,成為當時楚國抗禦巴國的前鋒防線……
申息之師當中的“申”,指的就是申人。
“大王,臣願率軍攻取宛地,並阻擊南下的秦軍!”
孫武主動請纓道。
“大王,讓臣跟著去吧。”
范蠡朝著慶忌作揖道:“臣是宛地人,那裡是臣的故鄉,臣熟悉那裡的一草一木!”
慶忌微微頷首,但是並沒有立馬同意。
宛縣這個地方,偏居於西北一隅,距離聯軍的主力太遠,鞭長莫及,糧秣輜重很難運輸過去。
而一旦陷入秦軍的圍困,宛城的吳軍,就成了一支孤軍,只能孤軍奮戰。
值得一提的是,宛地到隨國,相隔也不過三百多里。
但是,這其間一馬平川,都是曠野,無險可守。
這也就是說,秦軍的戰車能在那裡發揮出最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