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練吳國武卒(第1/2頁)
章節報錯
孫武的話音一落,站在一邊的伍子胥跟著進言道:“大王,若與晉軍在曠野之上,正面一戰,欲取勝,必須要揚長避短。”
“以己之長,克敵之短。我吳軍以步卒最強,勇冠天下,列國莫能與之爭鋒。”
“因此,大王理應以步卒中的長矛兵,大力培訓。”
“在首輪衝鋒中,即可挫敗晉人戰車的銳氣,再以陣仗絞殺,如此可以剋制晉人的兵車,使我大軍在曠野之上,也能立於不敗之地。”
伍子胥的這一番話,讓身後的熊子丹、黑夫、胥門巢等吳軍將領,都不禁微微頷首,表示贊同。
長矛兵是古代戰爭最有效的兵種。
長矛兵主要武器以堅實和耐用的木柱製成長矛,矛的頂端十分尖銳,是對與以速度的衝撞力取勝的的騎兵、戰車非常有效。
吳軍的長矛兵手執長而不靈便的長矛,一旦離開了佇列,則既無用武之地,又會變得孤立無援。
跟弓箭手一樣,長矛兵從小就開始技術訓練,目的是要使他成為方陣中一名動作熟練而稱職計程車兵。
吳國的長矛方陣基本上是一種以進攻性武器為主的作戰體制,同時也具備長矛步兵通常所有的防禦能力。
當它前進時,但見林立的長矛以排山倒海之勢襲擊對方的隊伍,其威勢和速度在當時步兵中是罕見的。
勇敢敏捷又不穿盔甲的吳軍士兵總是排成整齊的隊形向前推進,其速度只稍稍慢於他們常常與之交戰的披著盔甲因而過於笨重的重灌步兵。
這是吳軍將士接受嚴格訓練的結果。
即使在平坦的地形上,為使密集的隊伍在高速前進時保持整齊的隊形,必須進行反覆不斷的操練。
吳國的軍隊在操練、行軍、甚至發動攻擊時都是按照戰鼓聲音的節奏進行的……
在與楚軍、越軍的常年交戰中,吳軍的長矛兵發揮出來的作用極大,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剋制戰車。
但,這樣的剋制作用,微乎其微!
吳軍的長矛兵方陣,的確是能在敵人的戰車首輪衝鋒中挫敗他們的銳氣,使他們鎩羽而歸……
但是第二輪、第三輪的攻勢,就不好說了。
戰機稍縱即逝,吳軍若是不能及時把握住機會,一鼓而下,等待那些長矛兵方陣的,就將是被敵人的戰車衝成七零八落的結果。
而且,面對強大的戰車,長矛兵方陣所能發揮出來的作用不大。
完全是拿人命去填的!
一旦方陣中有一個長矛兵心理承受能力不行,就會造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後果,讓整個方陣計程車兵都一敗塗地。
好在,這種情況發生的極少,幾乎沒有出現過。
因為在吳軍方陣的後邊,有著督戰隊士卒,時刻準備著斬殺逃兵,然後自己頂上去。
古代戰爭中,戰車、弓兵、步兵、騎兵、機器車,這五個兵種,其實是存在相剋關係的。
弓兵擁有遠端打擊能力,敏捷高,善於剋制騎兵和機器車。
步兵防禦能力出眾,善於剋制弓兵和騎兵。
騎兵敏捷較高,移動距離最大,善於剋制機器車和戰車。
戰車體力出眾,衝鋒時傷害巨大,善於剋制步兵和弓兵。
機器車具有遠端打擊能力,攻擊出眾,善於剋制步兵和戰車。
所以,在一時間無法搬出騎兵,來剋制戰車的情況下,慶忌未嘗不可選擇打造比戰車更勝一籌的機器車。
機器車,說到底,也是戰車的一種,只不過比戰車更加的犀利,攻擊力更強。
“還有一種剋制戰車的方法……”
孫武緩聲道:“大王,若我吳國的戰車更勝於敵人的戰車,何不能取勝?”
“這,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