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自從繼位以來,一直都在擴充軍備,命人打造戰車,養育馬匹。

這使得吳國的戰車數量早已超過了一千乘,是當之無愧的“千乘之國”……

當然,從真正意義上來說,吳國應該是一個萬乘之國。

饒是如此,吳國家大業大,不缺車兵,不缺戰車,也不缺武器,唯獨缺少的,是優秀的戰馬!

南方馬腿短,耐力強,但缺乏爆發力,這是一種不小的缺陷。

而且,南方並不生產戰馬,能夠養育馬匹的地方並不多。

雖說慶忌這些年來,沒少招募善於養馬之人,負責為吳國養育戰馬,但是收效甚微。

正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哪怕是經過雜交得來的馬匹,有的時候都很難作為戰馬來使用。

“轟隆隆!”

此時此刻,在偌大的校場之上,在慶忌的注視之下,整整三百乘的戎車,一往無前的朝著對面成片的稻草人飛馳過去。

“休休休!”

戰車未到,車上的弓箭手就已經張弓搭箭,射在那些稻草人的身上。

隨後戰車碾壓過去,車上的戎右跟著揮動武器,擊打著稻草人,席捲而過。

動作乾淨利落,絲毫不拖泥帶水,看著很是解壓……

這個時代,戰車的主要武器有兩類,格鬥兵器和遠射兵器。

在一開始,車戰的主要格鬥兵器為戈,戈是一種長柄的勾狀兵器,有鋒利的雙面刃和前鋒,戰車所配備的戈一般長三米左右,由“戎右”使用在戰車交錯時用於勾擊或啄擊。

到了春秋時期戈大量的為戟所取代。

車上的甲士一般配備有青銅劍用於防身,在戰車毀壞或敵人躍上戰車時作貼身戰鬥。

戰車上的遠射兵器主要為弓或弩,這些遠射兵器由射手負責使用,主要在戰車較遠距離衝擊時,進行射擊。

戰車上的人員防護主要靠皮製的甲胃和盾,也有少量的銅製防具。

而戰車兵主要直立與車中戰鬥,所以甲士兵用的皮甲都有較長的甲身,並且根據人員分工的不同有不同側重。

如戎右需要揮動戈、戟等武器格鬥所以他的“披膊”一般只到肩部。

而御者則把披膊向下延伸到手手腕,並連有護手。

戰車上一般使用大型盾,多數為皮製,並在盾加綴青銅部件用於加固。

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

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戰車成為戰爭的主力和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到春秋時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

“好!”

“彩!”

在戰車兵將成片的稻草人殺得七零八落之後,慶忌以及身後跟著的吳國將領,都跟著叫好喝彩起來。

接下來的軍演,則是列陣、徒手格鬥、抓對械鬥等等,戰況也都頗為激烈。

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慶忌深諳“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道理,所以吳軍將士時常進行操練,以備不時之需。

值得一提的是,吳國現在真正的職業軍人其實並不多。

哪怕是正在進行軍演的這些將士,爵位不夠高的話,還是需要肩負屯田耕地的重任。

也就是說,這還是在兵農合一。

他們還是需要透過自身的勞動,來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