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半部晉國史(第1/2頁)
章節報錯
翌日,董安於為了避免趙氏一族獲罪,成為眾失之的,自縊而亡。
臨終前,董安於還不忘開導自己的主君趙鞅——
“若董安於死,晉國便得到安寧,趙氏得到安寧,我何懼一死?”
“人生誰無死,我董安於之死已晚矣!”
董安於,成也趙鞅,敗也趙鞅。
因為趙鞅能夠知其才、用其才、盡其才,他早已將自己的生命交予趙氏,詮釋著“士為知己者死”!
由於士鞅曾經的欺辱,趙鞅對範氏連同中行氏痛恨已極,而逃亡朝歌的二卿勢力依舊強大,且在國內盤根錯節,牽連甚廣。
趙鞅請命於晉侯姬鑿,全權負責剿滅中行氏、範氏叛軍,而朝中則完全交予荀躒,即“智氏主內,趙氏主外”。
趙鞅自此改名志父,以示改過自新,一切從頭開始。
吳王慶忌十八年,即公元前496年夏秋之際,趙鞅率領晉軍向二卿盤踞之朝歌進軍,聽聞趙鞅率領大軍前來,中行寅、士吉射派遣使臣向齊國、吳國求援。
不久,晉軍在趙鞅的領導下將範氏、中行氏團團圍困於朝歌。
士吉射、中行寅在城中被圍,野心勃勃的齊侯等待晉國內亂這一天已經等了足足半個世紀。
為能夠插手晉國內政,齊侯約定魯侯、衛侯於脾地與上樑之間會見,商討救援範氏、中行氏,同時邀請宋公、吳侯慶忌也加入反晉陣營。
但是,當時的慶忌,正在率軍滅亡楚國,哪裡有工夫插手中原混戰的事情?
士吉射、中行寅則是為能夠打擊晉國後方以減輕朝歌城的正面壓力,派遣親信大夫析成鮒前往戎狄,挑撥戎狄與晉國的矛盾,聯合狄軍襲擊晉國絳都。
在夏末之際,二卿亂軍與戎狄聯軍趁著晉國大軍主力皆被趙鞅帶往前線,而絳都似乎只有智氏一族的軍隊駐守,向絳都發起突襲。
老謀深算的荀躒不會不知道“擒賊擒王”這一要理,派軍隊穩守絳都,最終使絳都穩如泰山,亂軍力竭而敗。
戎狄之軍戰敗而逃,析成鮒逃亡成周、小王桃甲進入朝歌城,與士吉射、荀寅會和。
大家去快可以試試吧。】
二卿的第一輪攻勢被瓦解。
沉穩的荀躒坐鎮絳都,是趙鞅實行軍事的較為牢固的後方基地。
敵軍退後,趙鞅進一步加大攻打朝歌的力度……
時間進入吳王慶忌十八年,農曆十月。
吳國都城,金陵。
慶忌在滋德殿召集自己的一眾肱股之臣商議大事。
在座的,是公子鴻、公子恆,以及國尉孫武、大司馬伍子胥、太宰計然、御史大夫范蠡、左丞相文種、右丞相孔丘、御史中丞伯噽。
這些人,無不是在吳國位高權重的大人物……
兩個公子除外。
“二三子,而今中原混戰,是愈演愈烈了。”
慶忌笑吟吟的道:“入秋以後,齊侯與宋公在姚地會面,商討救援範氏事宜。”
“然,無論齊侯如何挑動範氏、中行氏餘黨作亂,趙鞅的大軍始終圍困朝歌,意在圍城打援。”
“二卿家臣籍秦、高強從朝歌成功突圍,二人來到原二卿的封地,號召他們的範、中行家族軍隊救援二主。”
“在士吉射、中行寅一再的催促下,不久前,範氏、中行氏的軍隊在籍秦、高強二人的領導下如同蟻聚,向晉國潞地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