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

在慶忌確立了察舉制,且得到一眾公卿大夫贊同後,已經改任大司馬的伍子胥,手持牙笏,站了出來。

伍子胥朝著陛臺之上的慶忌躬身行禮道:“最近幾年,嶺南六郡與西南三郡,偶爾發生叛亂,兵革折損頗為嚴重。”

“而今我吳國又滅楚吞鄖,闢地千里,置郡縣以治理,且不說官吏,常備之士卒,便已經捉襟見肘……”

“臣以為,我吳國當帶甲三十萬,方能供應需求,守備四方。”

“請大王明察!”

帶甲三十萬?

伍子胥此言一出,頓時就讓朝堂之上的公卿大夫們,不禁交頭接耳,竊竊私語起來。

以當今吳國的國力,莫說是帶甲三十萬,便是帶甲百萬都不成問題。

八九個黎庶出一名士兵。

相當於一兩戶人家分出一個士卒,不太合理,卻能辦到。

只是,帶甲百萬可不是開玩笑的。

若不到亡國滅種的關鍵時刻,生死存亡關頭,吳國絕不可能這樣傾盡所有。

而今,吳國的常備軍兵員高達二十萬,看起來很多,勝於晉齊。

但是吳國眼下有十九個郡,二三百個縣,疆域幅員遼闊。

東至夷洲島、琉球群島,西邁巫峽、烏江,南臨交趾、哀牢,北到淮泗、東海之濱。

龐大的吳國版圖,佔據了華夏的一半不止……

可惜的是地廣人稀!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擁有二十萬常備軍的吳國,在遭遇變故,國內發生大大小小叛亂的時候,兵力也會變得捉襟見肘起來。

“大王,臣以為,可!”

一向是比較“小氣”的太宰計然,出列道:“我吳國而今國庫充盈,倉稟富足,豢養三十萬常備士卒,不在話下!”

三十個黎庶養一個士兵,吳國負擔得起。

因為吳國的兵役制度,固然是募兵制,但是絕大多數都不是職業軍人。

按照慶忌定下的規矩,國內凡十六以上,四十以下的男子,都必須入伍參軍,三年一輪,或五年一輪。

每年,吳國都會進行徵兵活動,具體要看所在郡縣的丁口比例。

不論是貴族子弟也好,普通人家也罷,都不可逃避兵役。

因為就連吳王的兒子,吳國的公子都不可避免的要在十四歲的時候入伍參軍,別人再尊貴,也不可能比公子的身份尊貴……

正是因為慶忌的諸公子這般以身作則,吳國的這種兵役制度,才能毫無阻礙的推行下去。

不止如此,吳國每年都會在農閒之時,由當地的官府,主要是縣一級組織一次大練兵。

針對的物件,無非是適齡的退役士兵,或者是主動參與的少年……

吳國的尚武之風大行其道,也是得益於民間每一年都在厲兵秣馬,枕戈待旦!

“善!”

慶忌微微頷首,准奏了伍子胥擴軍的主張。

總的來說,吳國三十萬的常備軍,還不是太大的負擔。

畢竟平日裡沒有戰事,國都之外的常備軍士兵也要屯田墾荒,養活自身。

除非是碰上戰事,士兵犧牲,或者是立下戰功,不然國家沒必要出錢撫卹,給予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