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公元前508年五月,吳軍揮師伐楚半年有餘,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卻在雞父與楚軍相持不下,兩軍對峙三個月。

在這期間,吳軍攻破楚軍構築的多座壁壘工事,卻都是小打小鬧。

楚軍則是時常派出少許精兵,侵擾吳軍的糧道,造成不小的麻煩。

整整三個月的時間,除了最初的一次大規模戰爭外,吳楚兩軍只是衝突不斷,沒有太大的戰事發生。

儘管,不論是慶忌,還是楚人,都試圖打破這種僵局,可是都無計可施。

得知晉國將號召天下諸侯,會盟於召陵,一同出兵伐楚後,遠在郢都的楚王熊軫坐不住,一連派遣十多個使者,北上中原,遊說諸國。

但楚國的人緣極差,尤其是這一次蔡侯被扣押事件,引起了各個諸侯國的公憤。

齊、魯、宋、衛、蔡、頓等諸侯國,都抱著痛打落水狗的心思,將威逼利誘自己的楚國使者趕出去,前往召陵參與會盟。

楚國的使者,也沒有說服晉公姬午與六卿。

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次難得尊王攘夷,削弱楚國的機會。

即便吳國能趁此機會,侵吞楚國的大片城邑土地又如何?

勢均力敵的吳楚兩國,同樣無法跟作為霸主大國的晉國抗衡!

一切,就跟歷史上的召陵之盟一般。

晉國召集的十八國會盟於召陵,其中有齊國、魯國、宋國、蔡國、衛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苔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小邾國等,共同商計伐楚國之事。

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

……

雞父。

慶忌正在與治粟內史范蠡、廷尉伍子胥站在一處土坡上,手中拿著一道竹簡閱覽。

這是伯噽發來的密奏。

“楚國,攤上大事矣。”

得知十八國諸侯將會盟於召陵的訊息,慶忌不禁微微一笑,終於放下心來。

他知道,這場在春秋時代規模之大,前所未有的諸侯會盟,極可能虎頭蛇尾的結束。

但,楚人豈能不為之震恐?

這就是慶忌的機會!

伍子胥正色道:“大王,以晉國為首的十八國諸侯聯軍,再加上我吳國,數十萬大軍伐楚,楚國彈指可定!”

“楚人已經疲於奔命,大王何不遣三萬精兵,趁著楚軍主力盡在方城、雞父一線之際,繞過雞父,翻越大別山,再渡過漢水,直撲楚都郢?”

仇恨,已經矇蔽伍子胥的雙眼。

在這種時候,吳國的確能做到長途奔襲,一舉搗破楚國的郢都,滅亡楚國。

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偌大的一個楚國,恐怕不會因為腹背受敵,國都又被攻破的緣故真的亡國。

慶忌還未說話,在一側的范蠡便道:“不妥。大王,楚乃大國也,疆域方圓幾千裡,幅員遼闊,即便郢都城破,楚人也可轉戰他地,繼續與我吳國斡旋!”

“至於諸侯聯軍,聲勢浩大,卻未必有滅楚之心。既如此,以吳國一己之力滅楚,力有不逮也!”

“大王何不趁此機會,與楚人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