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團結諸侯(第1/2頁)
章節報錯
得益於慶忌數年來鼓勵人口生育,並吸引外來人口定居的緣故,吳國現有人口接近二百萬,少了楚國幾十上百萬的黎庶而已。
但,這些人口吳國在很大程度上,都沒有完全消化,還不一定能比得上楚國。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楚國的疆域實在太過廣袤,幅員遼闊!
地方圓幾千裡的楚國,戰略縱深長,打衛國戰爭的話,楚國能將天下任何一國耗死,將其拖入到戰爭的泥沼中,難以自拔。
所以,對付楚國,慶忌必須要採取步步蠶食的方略。
畢竟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人心不足蛇吞象也!
以吳國的體量,要一口氣吞併楚國,根本不可能。
即便跟歷史上的闔閭一般搗破郢都,幾乎覆滅楚國,最終不也是灰溜溜的被趕出來嗎?
是故,在關於伐楚的問題上,慶忌還是能保持著一定的理智。
“此番伐楚,寡人慾取楚國之鐘離、巢地、舒地以及昭關,皆為楚之邊邑也。而郢都甚遠,鞭長莫及,想來楚人也不當傾國之兵而至!”
慶忌的戰爭目的十分明確,就是奪下散落在吳楚兩國邊境上的那一片狹長地方。
鍾離、巢、舒地,原本都是周天子所冊封的諸侯國,或是淮夷首領建立的國家。
只是在漫長的歲月中,被崛起的吳國或楚國所吞併。
圍繞著那一片地區,吳楚兩國進行了長達數十年的戰爭。
這一次,慶忌就是要確立吳國對那個地區的統治權!
在聽見慶忌的目的後,太宰季札微微頷首,便不再反對。
從楚國身上撕下一塊肉,遠比跟楚國死磕好得多。
這時,一直默不作聲的伍子胥,忽而道:“大王,臣以為,既然大王是為伸張正義而出師,何不聯合諸侯,一同伐楚?”
“聯軍伐楚?”
“正是!”
伍子胥作揖道:“大王,楚人一向被中原列國視作蠻夷,晉國、齊國每每以尊王攘夷為旗號,召集天下諸侯南下伐楚。”
“今楚國無端扣留蔡侯,引人憤慨,大王何不遣使於新田,遊說晉君與六卿,會盟諸侯一道伐楚?”
“善!”
伍子胥的思路果真清奇!
言之有理!
慶忌依稀記得,歷史上蔡昭侯被扣押楚國三年,之後的確引發了諸侯聯軍伐楚。
召陵之盟,晉國正卿範獻子士鞅發動諸侯,在有周天子大臣參加的中原十八國諸侯會於召陵,準備討伐楚國,為蔡昭侯伸張正義。
只是,那一次的諸侯伐楚之戰,結果又是不了了之的。
因為晉大夫荀寅因為向蔡國索賄不成,故而進言諸侯聯軍止步於皋鼬,終於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轉而攻打中山國,繼續攻楚未能實現。
在慶忌看來,諸侯聯軍進攻一個大國,少有成功的。
因為人心不齊,諸侯們心中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如何能盡心竭力?
不過,吳國作為晉國的小弟,請晉國出兵假裝大舉進攻楚地,以吸引楚國方面的注意力,還是能辦到的。
伍子胥思襯片刻,又道:“同時,大王不妨遣使于徐國、鍾吾國。二國迫於楚國之強勢,為楚之附庸,前不久尚且納貢於吳都,朝吳暮楚,試圖左右逢源,而搖擺不定也。”
“大王何不趁機逼迫徐、鍾吾臣服於我吳國,並駐軍於其國,令大臣入其國執政耶?”
徐國、鍾吾國是兩個弱國,小國寡民,在吳楚兩個大國中夾縫求生,十分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