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忌與季札、計然、范蠡等人商討了一天一夜後,終於制定出十條變法改革的政令,一起頒佈,廣告於吳國大大小小的各座城邑,以至都鄉,讓人所共知!

毫無疑問,這十條政令一出,在吳國上上下下引起了一片軒然大波,朝野震盪!

不論是公卿大夫,還是升斗小民,或是鄉野村夫,都無不擔心慶忌的這一次變法,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

在梅里的一座小山村,粗大的榕樹之下,團團圍坐著一群五大三粗的漢子。

他們都是當地的農夫,穿著短衣,面容泛黃,旁邊都放置著各種各樣的農具,顯然是適才忙完一天農活的模樣。

此時此刻,農夫們圍坐在一起,榕樹下還有一個腰佩青銅劍,以木冠束髮,看起來頗為儒雅的年輕士子!

“先生,這國府的政令上寫的甚麼?”

“是大王頒佈的徵兵令,還是國府要追加徭役?”

“可千萬別是追加徭役或者賦稅,今年田地裡的守成不大好,國家又連年征戰,娃子們好不容易才回來,這才剛剛春耕哩!”

百姓們最深惡痛絕的事情,莫過於沉重的賦稅和徭役,還有無止境的戰事!

因為,每當國家有戰事,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們這些黎庶。

屆時適齡的男子都將響應君王的號召,入伍參軍,投入前線作戰,繼而荒廢了田地,誤了農時!

畢竟只靠家中的幾個老弱婦孺,豈能耕作那麼多田地?

再者,一旦國家開戰,難免會頻繁的加徵賦稅,甚至是勞役,這讓本就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平民百姓,實在是苦不堪言!

而每每國府有公告的政令,大多是關於徵兵或者追加徭役賦稅的,這如何能讓一眾農夫不提心吊膽起來?

見狀,那年輕士子只是微微一笑,旋即cao著一口濃濃的晉國口音,說道:“二三子勿憂!”

“這不是大王的徵兵令,也非國府追加徭役或賦稅的政令,而是關於我吳國即將進行大範圍改革的法令!”

“改革?法令?”

大字不識一個的農夫們十分疑惑,一頭霧水的,表示不知其意。

遊學士子的作用這才提現出來!

晉、齊、魯、衛、宋等天下列國計程車子,因為慶忌的求賢令,以及其折節下士,求賢若渴的名望紛紛入吳,只為求得一官半職。

不曾想,慶忌並沒有輕易的因為一篇策論,而讓士子們登堂入室,各得其位。

慶忌要求士子們下到吳國各地的鄉邑或各地方遊學,探查風土人情三個月過後,再寫一篇策論,這才能根據其能力,謀得官位!

一眾士子心中雖不大樂意,但千里迢迢跑這一遭,總不能灰溜溜的再打道回府。

所以,絕大多數計程車子都深入到吳國的各個邑鄉,實地考察,爭取跟當地的百姓打成一片。

這不,慶忌變法改革的十條政令,一經頒佈,考慮到民間目不識丁的黎庶過多的緣故。

所以又下了一道詔令,命士子們為各地的黎庶解讀政令的深意,以便打消百姓心中對於吳國新法的疑慮!

“二三子,國府頒佈的十條政令,幾乎每一條,都與我等息息相關。”

那年輕士子侃侃而談,說道:“其一,四民分業,士農工商!二三子世代農耕,聚居在一起,當是‘農’之範疇,無需作出多餘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