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第一批吃螃蟹(第1/2頁)
章節報錯
來王德發家進火的人,吃著熱騰騰的臊子面,有說有笑,王德發家的新院子裡生氣勃勃,進火的目的達到了。
吃完飯,王家老前輩招呼著大家就準備去老陰陽家先磕個頭,送一送老陰陽。
肯定也沒啥具體要乾的活,人走了,去看一眼,都是一個隊裡的,這也是情分。
有些比較遠的,或者和老陰陽家沒有什麼往來的好友,出門就告辭了。李啟陽跟著他姐夫也一起去了,原因很簡單,以前有很多事,都是他找姐夫幫著問過老陰陽的,去磕個頭是應該的。
來王德發家進火的親朋好友,一出門就變成了給老陰陽送行的隊伍。
自己家的事也忙完了,王德發看著大家朝老陰陽家走去,回頭進門給女人說了聲,也跟著去了。
老二家明顯人已經很多了,大部分親朋好友都已經聞訊趕來。人手一多,就沒有那麼慌亂了。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悲傷”兩個字。
正房正中的桌子下面,老陰陽躺在麥草鋪著的地上,身穿自己給自己選的壽衣,圍著他的是用尿素化成的水,降溫的。老二一直跪在旁邊,凡是有人來送行,他都陪著一起給自己的父親叩頭,隨後示以謝意。
王德發不想單獨給老陰陽在桌子前上個香,所以跟著王家的隊伍一起隨了個大流。估計在日後的日子裡,除了自己的老母親之外,王德發都不會這樣做。在他心裡一直有一個結,自己爹走的時候,他都沒有做到像老二這樣跪在旁邊盡過孝,而是在下葬的那一刻,帶著鐵手銬送了老人家最後一程。
今天來送別的,基本上都是老陰陽的親戚和生前關係最好的朋友們,其他人一般在下葬送紙的當天才過來。
老二懂陰陽,給父親看的日子就是明天,主要是可以留出今天的一天時間,把該挖的墳挖好,把能準備的準備好,明天一早就可以下葬了。
王德發跟著大家把流程走完之後,走到老二跟前問他有沒有需要啥幫助的,老二搖著頭說沒啥。王德發為了感謝老二一直以來對自己的信任和支援,硬是給老二說明天讓他女人來給廚房裡打下手。盛情之下老二點頭答應了。
王德發問了明天早上啥時候出殯之後,就隨著人群走了。回到家的王德發有些累,躺在炕上就眯著了。
晚上一家人在新房子裡吃飯的時候,王德發把讓女人明天去老二家幫廚的事情說了之後,女人欣然答應。
現在,王德發一家,是徹底的歸於平靜、正常的生活了,唯一讓王德發迷茫的是,這一把年齡了,自打從監獄裡回來,一直就沒有個合適的活可幹,縱使他心裡有千種萬種的想法,連他自己都覺得有點不靠譜,當會計的時候,可從來沒有因為這些事迷茫過,更沒有愁過怎麼養活一家子人。那時候的他,腦袋一轉,比別人幹一個月活的收入可能還要高。
找個營生和給貴生看病,現在就像是壓在王德發身上的兩座大山,壓得他都快喘不過氣來。從反面來看,這兩座大山好像也並不是什麼壞事,至少能夠讓王德發時刻提醒自己,該做什麼。
老陰陽出殯的這天是星期天,所以王成龍可以在家照顧著弟弟妹妹,還能看著奶奶。一大早王德發和女人收拾好就去老二家了。
女人在廚房裡的活很麻利,老二媳婦一看女人來幫忙,心裡踏實了很多,廚房裡也都是周家的媳婦們。今天除了出殯下葬的隊伍,最忙就屬廚房裡了。首先得保證每個來送喪的人,都能吃上一碗熱滾滾的菜湯,等大家忙完墳上的事情,回來之後還要準備所有人席上的飯菜,老二粗摸估計了一下,至少得十二桌子席。廚房裡的女人,今天的忙碌不亞於任何人。
八點整的時候,嗩吶想起,老二披麻戴孝走在他爹棺材前面,前面都是戴孝的直親。隊伍大概有八九十多人組成,自行跟在棺材後面,扛花圈的、抬輓聯的、撒紙銅錢的等等,大家都在各司其職。嗩吶聲中親朋好友的哀嚎,讓送喪隊伍經過的地方,都沉浸在一種凝重的氛圍中。
王德發沒在自己父親送喪的路上感受過這樣的情景,跟著一路,他腦子裡倒是想象了一路自己父親那人生最後的一段路是怎麼走的。
一切都很順利,儘早讓老陰陽入土為安,也符合他生前的願望。從墳地放眼望去,整個川地盡在眼裡,一個新堆起來的墳堆,是一個生命的結束,人,終究歸宿還是在塵埃裡。
隊伍返回老二家院子的時候,已經有人按照長幼順序把坐席排好了,每個人都安排的妥妥當當的。
在院子裡對著老陰陽的遺像全體又上了香、磕了頭之後,就開席了。讓王德發非常尷尬的是,同席坐著的都是王家人,而且,他隔壁的小叔王有財就坐在對面。這讓王德發很不自在,但這畢竟不是在自己家,他也就按捺住自己的情緒,本本分分地坐席。
菜上來之後,大家都點頭示意了下就一起動筷子了。席間吃飯的時候所有人都話不多,王德發和王有財估計心裡也清楚是什麼原因。
菜吃的差不多的時候,大家才放慢節奏開始聊天。集中的焦點不是在王德發身上,而是他的小叔王有財。
“王叔,你最近弄的那個果窖真能掙上錢啊?”王德發旁邊的一個親房問。
“掙不掙的上,現在不好說,但是你去縣城上看看,很多做果窖生意的。”王有財說。
王有財在自己同輩人中,說話有分量,年紀也略長一些,說個德高望重也不為過,雖然和王德發的之間有矛盾,但所有人心裡都有一面鏡子,孰是孰非,照的清清楚楚的。
王有財去年就在自己家的地裡修了兩口大型果窖,他是看到了鎮子上種蘋果將成為一種趨勢,種蘋果比在地裡種莊稼收入要高的多了。以前鎮上有些人家地裡種點蘋果和梨子,一到中秋前後成熟之後,在大街上擺個攤,零星有點收入。慢慢的,大家也都看到了盼頭,就大批次的種蘋果樹,蘋果樹掛果至少得個三五年,所以大部分人家跟著趨勢種蘋果樹了,但會留著一兩畝的麥子地。
這是個趨勢,現在蘋果還不是很多,還能在鎮上或者縣上去賣了,但是以後蘋果多起來,這麼大的縣城,吃不完的時候怎麼辦?現在已經有人在自己院子裡的菜窖裡儲存,一直可以放到來年的五六月份。
王有財有商業頭腦,而且還時不時的會去縣上和其他地方,見多識廣,他想做這樣一件生意,以後蘋果多了時候,他負責把果子收回來,儲存在自己修的這兩個大果窖裡,蘋果的儲存期長,然後反季再找貨車拉到其他地方去賣,中間的差價利潤可不小啊。
有人問,王有財就說,大家都佩服他的膽識和魄力。在隊裡,他就像是一個新鮮事物的嚐鮮人,地會種、生意會做、腦子也夠活,關鍵是有一說一,不弄虛作假、不投機取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