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東線戰局——基輔戰役(第1/2頁)
章節報錯
5月16日,經過漫長的進軍,奧匈軍隊終於從一望無際的草叢裡爬出來。
他們很快就打到了基輔西邊約有60公里遠的距離,第一叢集直接從正西面接敵,第二叢集則在西南接敵,兩支奧匈軍隊與北面的德國人形成了三個進攻方向。
如果此時東邊也有同盟國軍隊,那麼基輔唾手可得。
奧匈高層希望庫斯特加快對烏克蘭的攻勢,儘快打到基輔城外圍。
庫斯特有些疑惑,但也沒放心上,把烏克蘭事務交給凱末爾處理後加強了對北面的進攻。
凱末爾主張的方針與奧匈高層並不契合,他更想優先佔領克里米亞地區,確保背後不會有敵人的威脅才有足夠的膽量進軍基輔。
因此,即便第聶伯河有突破的跡象,但土軍並沒有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反而將主力投入到了烏克蘭南部,蠶食克里米亞以及在河對岸建立先頭據點。
土耳其軍官們預估,想要拿下克里米亞至少需要四天時間,期間內他們不可能發動對河岸西面的任何進攻。
這意味著想要打基輔,就只能依靠奧匈和德國人的軍隊去攻打,土軍不可能幫上忙。
但事先之前,凱末爾乃至庫斯特都沒有把不會進攻的訊息傳給奧匈方面,讓他們以為凱末爾隨時都在準備進攻,從而放棄了派兵包圍東面的想法。
那麼想要包圍基輔從一開始就沒實現,基輔與外界的交流從未間斷過,其餘地區的補給還可以運輸到這裡來,雖然資源不多,但對俄國人來說能用就行。
這場戰役註定是一場苦戰,無論是對誰都必須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俄國人肯定不能守下這座城,兵力差異太過懸殊,基輔周圍,德奧聯軍統共四十八萬人,而俄軍在整個烏克蘭的軍隊也不過二十萬人,駐守基輔的更是隻有七萬人。
德奧聯軍想要打下來也不容易,即使有著及其巨大的優勢,但因為缺少一個方面的圍堵,他們面臨的敵人可能越大越多,直到最後整個烏克蘭境內的俄國軍人都死光為止,才能攻佔下來。
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奧匈軍官沒有考慮那麼多,直接從西北、西南兩個方面展開進攻;一貫嚴謹的德國人雖然抗拒進入烏克蘭戰役,可高層的命令讓他們不得不配合奧匈,無奈從北面進攻。
城內的俄國守軍指揮官認為應當合理運用主場作戰的優勢,在自己的土地上埋下各種陷進,同時在合適的位置進行埋伏,消耗德奧聯軍的有生兵力,讓他們知道進攻基輔,以及踐踏俄國人的尊嚴所需付出的代價。
戰線位置大概在基輔西面五十公里,俄軍有三萬人駐防;南面則有七十公里,兩萬人駐防;北面一百二十公里,一萬人駐防;東面則是友軍,由其他部隊負責防守。
如此分配下,城內俄軍還剩有一萬預備隊,以應對不時之需。
不過俄國人還是傾向把他們投入到東面去維護與友軍的聯絡,否則防禦不利,東面有可能被突破,那麼基輔就真的被包圍了。
構建工事一直持續到了傍晚,俄國人擦著汗望向敵軍所處地方,眼睛裡還帶著些祈求。
如果德奧聯軍趁此機會發動突襲,必能取得極大的戰果,很可能一夜之間就把戰線推到基輔城。
萬幸的是,德奧聯軍沒有發起進攻。
奧匈高層在維也納召開了一次勝利聚會,一直持續到傍晚也沒有停歇,參與其中的高階官員都在狂歡,對前線戰事漠不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