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奧匈軍隊聯合在烏克蘭東面的凱末爾向裡面的俄軍發起了一系列的進攻。

起初,擁有工事優勢的俄國人還能扛一點時間,但越來越多的奧地利和土耳其人趕到,逐漸把防線撕開一道又一道缺口。

第聶伯河東岸的所有俄軍都被撤到西面,同時他們在北面也提前構造了一些碉堡,這些東西應該能夠防守幾個月的。

然而北面基本不會來人,德國主打彼得堡提前結束戰爭,不願意把太多時間放在毫無戰略意義的烏克蘭上。

東面的凱末爾也停了下來修整一會,反倒是奧匈加快了進攻速度,很快就聯合德軍把烏克蘭地帶的俄軍分割包圍。

包圍行動沒有遭到任何一個人的阻礙,整場行動非常順利,除了幾個倒黴蛋因事故死傷外就基本沒傷亡。

奧匈總參謀長康拉德重新組織了一下部隊,把他的軍隊按如下分配:

之前三個戰爭部(即波蘭部、斯洛伐克部、匈牙利部)等編制全部拆開,改為集團軍群。

最近幾天義大利在阿爾卑斯發動的攻勢明顯減弱,得以讓奧匈從那邊抽回兩個集團軍。

雖然一個集團軍能否抗住義大利人的進攻還尚不可知,但七個集團軍肯定能夠把整個烏克蘭都給踏平。

按照康拉德的預算,他們將會有兩個集團軍群,分別為沃倫高地集團軍群、喀爾巴阡南面集團軍群。

沃倫高地集團軍群簡稱第一集團軍群,隸屬於帝國戰爭總部,直轄第一、第二、第四、第六集團軍,他主要是在烏克蘭西北部的平原地區發動突襲,最終的目標是直取基輔。

他們在行動過程中可以找德國人幫忙,協同作戰拿下基輔,只要拉一拉人情,相信他們就必須派一點兵來烏克蘭。

喀爾巴阡集團軍群簡稱第二集團軍群,隸屬於匈牙利戰爭部,下轄第三、第七、第八集團軍,他們主要在遲滯山地俄軍的同時,向其縱深部儘可能前進。

簡單來說,第二集團軍群的作用就是給一叢集拉仇恨,能吸引多少敵人就吸引多少,同時還要配合他們打下基輔,髒活全給他們幹了。

為了勝利,康拉德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無論是從內政上統一意見,還是軍事上的具體行動,他都做的一應俱全,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落實,畢竟他是個紙上談兵的主。

帝國軍部給庫斯特致電,以皇帝的名義要求他協助他們攻克基輔。

至於是怎麼個協助法,帝國高層認為要麼把主力派到烏克蘭這,要麼就把兵分給凱末爾,讓他來打烏克蘭。

而且,他們還說像庫斯特那樣有名的人,應該不會背叛自己祖國...與名聲。

庫斯特看到後,只是不屑的笑了笑,隨手把電報搓成球扔進泥坑裡,然後把更多的預備隊投入到中亞大草原跟北面的俄國人硬碰硬,以回告帝國高層他沒有多餘的兵了。

不過他同意了凱末爾擴軍的請求,但要求他必須先攻克克里米亞。

奧匈這邊,他們看到凱末爾開始行動,便以為庫斯特的援兵跟俄國人打起來了,於是連通知都沒通知一聲,直接全軍投入到了戰場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