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炒糧者們的瘋狂(第1/2頁)
章節報錯
話說在糧食明明充足的情況下,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囤糧炒糧者,依然我行我素,完全不聽勸告,就是要囤糧炒糧,就是要發這筆不義之財?
且越是到了王朝末期。
越是到大亂之世,這種囤積居奇現象就越嚴重,且主要針對的物資就是糧食。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要怎麼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採取武力,大量的殺人可以杜絕麼?
其實最根本原因,就是民間的有錢人太多了,閒散資金太龐大了,而資本天生就有增殖的慾望,糧食又是人人必須之物,炒作糧食風險很低,利潤卻非常不錯。
原理跟現代社會,人們熱衷於炒房炒股一樣,就因為手頭閒錢多了,又想增殖獲利,結果什麼東西價格上漲他們就炒什麼,什麼出現短缺就炒什麼,或主動製造熱度,主動炒高某些東西的價格,從而達到從中套利的目的。
即‘炒’這種投機行為,從古至今一直存在。
大明社會之所以有那麼多的商人、勳貴、士紳、藩王等,樂此不疲,年復一年的炒糧囤糧,最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手頭的空閒金銀太多了,與其藏在地窖裡發黴,不如拿去低價囤糧,高價賣糧,每年至少三五成的利潤,簡直賺的不亦樂乎,讓家族財富滾雪球般不斷壯大。
這套簡單粗暴的模式非常有效,且越是到王朝末期,越有暴利可圖,如同進入了最後收割期,如同一場財富遊戲即將決出勝負,理論上,只要窮人們不揭竿造反,他們的下場就是被幹乾淨淨的收割,被徹徹底底的淘汰。
這不以人的道德高低決定,是由金錢遊戲的本質決定。
許遠看過某些專家經過研究得出的資料,給了一些感覺非常違反常識的研究結論。
如宋朝最富裕時期,人均消費水平,大概相當於現代社會的3萬元。
明朝的民間黃金儲備量,可能超過了8000噸,佔全世界的八成。
我大清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GDP的確佔全球40%,以每年1.5%的速度負增長了近百年,直到2020年左右,華夏才終於趕上1840年的財富水平——不是說生活水平,只以財產價值計算。
由此可以說明,華夏的古代王朝,在處於巔峰期時,是極其發達富裕的,可能大大超出現代人的想象,大部分普通人不一定活的貧窮悲慘,幾千年的歷史都極其黑暗等,這種結論不一定正確。
但不論如何,至少在1840年前,華夏大地都是一片具有無數財富之地。
因為價格等於等重量黃金的絲綢賣了上千年。
昂貴的只有東方才有的茶葉,也賣了數百年。
還有精美的陶瓷等產品,都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沒有,可以賣出天價的奢侈品。
像是現代社會許多華夏人追捧的西方的名牌包包、服飾、豪車等產品,每年貢獻上萬億的銷售額,這些喜歡西方奢侈品的人不會意識到,他們的老祖宗,才是賣奢侈品給西方人的行家,且一賣就是幾百上千年,不知從西方賺來了多少黃金白銀,只是後世子孫不爭氣,這些財富大部分流失掉了不說,還被搶走無數的瑰寶和文物,還反過頭來爆買西方的奢侈品,看不起自己國產的東西,老祖宗知道了恐怕會被這些東西氣死。
當然對許遠而言,崇禎八年的大明帝國,毫無疑問,依然是個民間積累了無數財富的地方,這種積累不只是大明立國兩百多年的積累,而是過去上千年的積累!
即便這些年透過銷售玻璃鏡、機械手錶、香皂、腳踏車等產品,許遠賺到了超過200噸的黃金和10億銀元的利潤,但大明民間的財富,就只有這麼一點麼?
保守估計,至少還有一千噸黃金,和超過三十億銀元的財富,並未落到許遠手中。
而這些財富的十分之一,就足夠買下3億石的糧食了。
這就是為什麼那些囤糧炒糧者們,個個信心十足,這次定要大賺一筆的原因了,大明廣大中下層的百姓,要想避免餓死的結局,恐怕只有傾家蕩產買天價糧一條路了。
至於許家莊,則完全不被他們放在眼裡,不認為許家莊能妨礙到他們的發財大計,即便許家莊往市場投放低價糧,但投放多少,他們就吃下多少,反正絕不允許糧價降低下去。
……
於是從八月二十日起。
就以京城的去殼小麥價格作為參考。
京城上百萬的百姓們發現,二十日,小麥的價格是最低的,只要35文錢一斤。
二十一日,價格就上漲到了40文/斤。
二十二日,又暴漲到50文/斤。
然後只見上漲,難見下跌,引得無數百姓怨聲載道。
這個時候,在不少百姓的呼籲聲中,如同救世主般,許家莊宣佈放糧遏制糧價,在《東方時報》上表態,不允許糧價繼續上漲。
故而二十三日,許家莊釋放出四萬五千石的小麥,價格35文/斤,立刻被搶購一空。
二十四日,釋放出小麥三萬石,價格40文/斤,依然在短時間內,被人搶購一空。
然後以每天釋放三萬石的速度,把價格保持在40文/斤左右,但就算採取了限量購買等措施,也是很快的被搶光。
而這只是京城一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