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周建國(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週之後。
贛省,九江,廬山。
石牛山以東的一片靠近鄱陽湖口的山地區域,許遠經過一番考察後,打算承包下這個地方。
原因主要是三點:
這個地方交通不便,但又不算特別不便,因為靠近鄱陽湖口,連同長江主幹道,可獲得內河航運上的優勢,利於大型裝置的運輸,且附近不遠就有個新修的機場,乘坐飛機返回泰州十分快捷,另外九江是重要的高鐵樞紐,乘坐動車也非常方便,三個小時之內就到,即離家並不是特別遠。
其二,這個地方人煙稀少,但又不是特別稀少,因為如果當地人太少的話,那簡直就是個與世隔絕般的地方了,各方面都會感到很不便利,想招幾個環衛工都招不到,想下館子吃飯的地方都沒有,更不用說KTV、電影院、快遞站這類的設施,對於這樣的工作環境,只怕開出每月三五萬的高薪,也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所以還是要找個有點菸火氣,各類配套設施都有的地方。
最後就是有點封閉,但其實比較開放的地方,不會產生孤獨落寞的感覺。
因為左邊是廬山3A級風景區,隨時可去山上游玩。
右邊是鄱陽湖,可以開開遊艇,泛舟于波濤之上,甚至進入到長江之中,也可往南去英雄城看看。
距離最繁華的長江三角洲,也不是十分遙遠,就五百來公里的樣子,可偶爾去一線大城市逛逛,一天之內來回,這比西部偏遠地區方便的多。
氣候較為溫暖舒適,一年四季工廠都可開工。
水資源充沛,電力供應充足——晶片產業需要大量的電力和水。
許遠覺得把“神奇之城”建立在這裡,應該是最合適的選擇,國內比這更好的地方几乎是沒有。
至於地皮的購買價格,更是可以用白菜價來形容,因為九江市區的房價也就六七千的樣子,這種偏遠鄉下,更不可能賣出多高的價。
許遠便以富商身份,聯絡到當地的招商辦官員,提出要買下石牛山周邊30平方公里,相當於45000畝的土地,要打造一個綜合式的高科技工業園後。
這位四十多歲姓周的主任,驚訝的問道:“你確定是這麼大的工業園,而不是450畝?”
“是四萬五千畝沒錯。”
許遠道:“請問你們能給多少的優惠價,能不能永久承包?”
“如果你是真心要做的話,是真要把什麼晶片廠、電池廠、光伏廠、動力廠都建設起來,要創造幾萬個、十多個萬個高薪崗位,不是在開玩笑的話,土地我們免費贈送,另外還提供各種配套扶持,幫忙聯絡銀行貸款。”
周主任道:“至於要求,那就是依法納稅,每年帶來不少於1萬每畝的納稅額,幫忙解決本地的就業等,當然我們明白合作共贏的道理,在貴公司沒有發展起來前,沒能實現盈利前,我們不會做殺雞取卵的事,這點你完全可以放心。”
“盈利?我投的這幾個全是高門檻領域,至少五年內賺不到一分錢,只會源源不斷燒錢,十年內實現盈利都很渺茫,稅是不可能收到什麼稅的,頂多幫忙解決一些就業崗位,所以你還是想想,該從土地租金上賺多少錢,或者每年收多少租金比較合適,做到旱澇保收,至於我的神奇車輪集團什麼時候賺錢發財,請暫時打消這個幻想吧,短期內是絕對看不到的。”
許遠開誠佈公的道。
“這……”
周主任為許遠的誠實和直白而驚訝,因為別的商人,都是張口閉口前景如何如何好,一定會發財云云,再索要鉅額的扶持和補貼,這個許老闆卻風格奇特,頭腦比任何人都清醒,沒一句大話,也不要求什麼扶持與補貼,反而處處為政府利益考慮,勸他們先確保旱澇保收。
特別。
這人實在太特別了。
周主任的腦中,卻浮出一種念頭:這樣的企業家,說不定能取得成功!
尤其在聽許遠講完他的“重複造車輪”創業理念後,居然沒有感到不靠譜或不妥,反而認為有可能成功。
無防盜
因為走這種科研路線的話,幾乎沒有專利壁壘,大部分專利遭到淘汰或者過時了,不需要付出多少的專利費。
其次可避免已證明錯誤的技術路線,不可能踩到大坑,從而大大節約研發成本。
再就是一步一個腳印,走的非常踏實,打下的基礎會越來越厚,日積月累之下,一旦追上最先進水平,競爭力不一定會弱,反而會像個內力深厚的高手,給所有人以震驚。
最後,許遠來這個偏僻角落設廠,看似極不明智,其實具有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生活成本等等方面的優勢,至少比大城市裡工廠好太多,在那種大廠裡月薪3萬,過的可能還不如這邊月薪2萬,工廠生產的產品方面,也會具有價格優勢。
只要熬過五到十年的漫長追趕階段。
一旦成功,說不定就是王者降臨!
看好。
這位周建國表示十分的看好,然後就是到縣裡竭力吹捧,願意拿烏紗帽作保,希望能全力扶持神奇車輪集團,提供一切能提供的優厚條件,再加上五到十年的耐心,他堅信,神奇車輪集團定能幹出一番成績,絕不會辜負他們,而他們需要付出的,只是45000畝的非農用山地,以及一場耐心的等待罷了。
於是28日這天。
看到面前這份戰略合作合同,許遠一臉的難以置信,因為提供的扶持條件太優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