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日。

豐樂村村民曾天順,趕著牛車,將裝在板車裡堆的高高的乾草,送往距離不遠的許家莊3號莊園。

這些乾草是他在寒冬正式到來前,在河邊的灘塗,在未開墾的荒地,在各種山坡田埂收到的,往年都是些沒人要,讓牛羊牲畜隨便吃的雜草,但自從許家莊宣佈以1文錢五斤的價格,不限量的收購之後。

往常不怎麼受人重視的雜草,頓時受到巨大歡迎,每家每戶都帶著鐮刀揹著揹簍,漫山遍野的去尋找、收割,再賣給許家莊,且從1號到10號新莊園全都收。

這下整個興化縣的雜草都遭了殃,一文錢五斤的收購價雖然不高,但對於隨處可見的雜草,稍微勤勞點,一天割個百十斤不成問題,賣個二十來文銅錢,能買兩斤多的粗米,夠一個成年人一天吃的口糧了。

只是趁著農閒,割雜草的人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最後所有人都割不到什麼草了,去年靠當二道販子收草賣草賺了不少錢的曾天順,今年怕是賺不了那麼多了,只有去年一半的樣子。

曾天順是個老鰥夫,今年四十一歲,他父母早亡,曾經有個妻子,但嫌棄他懶惰不求上進,就跟他和離跟了別的男人,連子女都沒有生一個,而後二十的多年,他一直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也沒有產生過改變的想法,覺得這樣的生活不算差。

按照現代人的說法,他就是條鹹魚,是古代的躺平一族。

這麼多年來,他從事過的職業不少,農忙時幫過工,給地主放過牛,在縣裡做過小生意,去運河上跑過船,包括這兩年的四處收購雜草賣給許家莊——雖然沒攢下什麼錢,但走南闖北幾十年,論眼光見識,普通農夫絕對比不上他。

而收購雜草這行,在他眼裡變的越來越捲了。

他意識到這行不能再幹下去了,得考慮轉行了,不然接下來的衣食就沒有著落了——雖說他十分佛系,吃不得大苦,但為了生存,該乾的活還是得乾的。

而透過這兩年的細心觀察,他找到了一個更有前途的且不是特別辛苦的職業——養牛。

學習許家莊的模式養牛。

因為這兩年倒騰雜草的過程中,他跟許家莊養牛場打交道多了,透過細心觀察發現,這裡面的前途簡直難以想象!

許家莊養牛場裡養的那種“安格斯肉牛”,消化能力強,生長速度快,肉質好,出肉率達60%~65%,保證飼料充足的情況下,日增重一公斤,12個月性成熟,兩年左右就能出欄,體重達到700~800公斤。

另外還養了一種叫做“荷斯坦奶牛”的母牛,專門用於產奶,且產量極高,保證飼料和營養充足的情況下,平均一年能產奶11800公斤,相當於平均每天32升多,個別強悍的達到50升不足為奇,且產奶週期長,可以達到七產。

不過對於曾天順而言。

如果他能養那種安格斯肉牛的話,比如養五十頭,就算兩年後只有三十頭能順利成活,長大出欄,以每頭700公斤算,乘以60%的出肉率,一共能得到12600公斤的牛肉,又以市場上牛肉的價格,一千兩銀子應該能夠賺到,即平均每年五百兩的效益。

如果是養那種“荷斯坦奶牛”的話,也養五十頭,養殖兩年多後開始產奶,就算也只有三十頭順利成活,然後每頭奶牛平均每天產奶20升,一天就是600升牛奶。

假設一升牛奶的價值,與三斤精米相當,這絕對不算是高估的,即等於每天出產1800斤的精米。

如今市場上1800斤等於14.4石的精米,價值十兩銀子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即只要他養了五十頭荷斯坦奶牛,兩年多後,他可以日收入十兩銀子,然後持續七年以上,效益不比養安格斯肉牛差。

只是他設想的這麼好,難道養牛不需要付出成本麼?不需要付出大量勞動和精力麼?

成本肯定是要付出的,而且不小。

但他發現,除了是要想辦法花錢從許家莊買到小牛之外,最大的成本,其實是十五畝的耕地。

不需要非常肥沃的良田,只要普通旱地,或者荒蕪的瘦地都行。

然後在這十五畝的土地上,全部種上許家莊裡的一種名叫“巨菌草”的牧草植物,就能夠確保五十頭牛不會捱餓,能夠把它們餵飽。

區區十五畝的牧草,養足足50頭的牛,這怎麼可能?

曾天順以前也不信,也覺得這不可能,但親眼在許家莊的牧草地裡看過之後,他慢慢的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