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莊園經濟圈(第1/3頁)
章節報錯
初冬季節,天氣逐漸的變冷。
偶爾有小雪花落下。
戶外田地裡,農業生產活動基本上停止了。
但對許家莊而言,經濟交易活動不僅沒有結束,反而變的更活躍熱鬧了。
……
這天。
通往許家莊的水泥小路上。
附近王家村的村民王老實,正推著一輛雞公車,車上裝載著幾麻袋的稻穀,木輪嘰裡咕嚕的轉動,兩個兒子王大牛與王二牛,每人拉著一根繩子,在前面進行拉拽,一家人合力將重約五石的稻穀,準備運到許家莊的碾米坊加工,得到大米和米糠,然後再運回家中。
“爹,前幾年許家莊剛建莊的時候,我們家為什麼不加入啊?如果那時加入了該多好啊,我聽說莊裡的莊工,有厚實暖和的衣服穿,差不多天天有肉吃,還有工資有錢花,一年能賺幾十塊銀元呢,日子不知過的多舒坦,我們家雖然有二十多畝地,但交的稅太重了,一年忙到頭都攢不下錢,要不是這兩年用了良種產量高,恐怕都要捱餓。”
大兒子王大牛抱怨的道。
“是啊,如果咱家加入了許家莊該多好啊,說不定我跟哥哥都有書讀,幹活也不用賣力受累了,許家莊的大神器給人省了很多力,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乾的多苦啊,爹你實在太糊塗了。”
二兒子王二牛也埋怨道。
“哎,你們不懂,田地是最重要之物,乃安身立命之本,斷不可丟!”
王老實搖搖頭,雖說他在別的問題上老實了一輩子,不知吃了多少的虧,唯獨在田地之事上,這是條不可退讓的底線,不論多麼困難,都不能把地賣掉。
只是兩個兒子的抱怨。
多次踏入許家莊,他親眼見識到的種種新鮮事務,一次次受到巨大沖擊,並在強烈的反差對比之下,他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動搖了。
不止一次的動搖,原來堅持的信念在不斷的衰弱。
因為許家莊確實不太一樣。
比如大斗借出小鬥歸還,不知得罪了多少地主老爺,救了多少窮人的命。
比如許家莊的良種,不僅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產量也至少增加三成以上,種子價格也不高,甚至允許先賒賬購買。
比如提供了大量的臨時工作崗位,最多時一座集體莊園就招工萬人,給無數家庭帶來額外收入,乃至讓一些貧困家庭有了活下去的生計。
另外許家莊還主動修橋補路,在許家莊周邊,修了不少六尺寬(兩米)的水泥路,建了十多座的石橋木橋,過橋費一文不收,背後不知被多少人譏諷痴傻。
還有今天王老實之所以推著稻穀,去許家莊碾米坊舂米,是因為在這裡舂米不收錢,只收三成的稻糠,較之於透過其他渠道舂米,可以說十分的划算。
而以上的這些例項。
足夠證明許家莊的好,證明那位許莊主,是位活菩薩般的存在。
但……
許家莊的這種好,能持續多長時間?
那位許莊主許菩薩,未來某一天會不會發生改變,變的不再那麼仁義善良?
就算許莊主能仁義一輩子,但等他沒了,他的子孫呢,能不能繼續仁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