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華夏日報在年初三正式刊印,交由供銷社對外售賣,同時各級行政單位,也按照級別贈送了相應的份數。

報紙這種新鮮玩意,就在年節的氛圍中,悄然的走進了華夏國民的視線中。

由於採用了鉛活字印刷,所以排版相較來說更加整潔清晰,價格上也更加的親民。

一份報紙只需要兩文錢,任何一個國民都能買的的起。

當看到上頭有國君的文章後,不少莫城市民紛紛掏錢購買。各個供銷社很快就售罄,紛紛要求報社加印。

而在第一期報紙上,除去兩篇釋出在公示上的文章外,還有一篇文章在理論板塊。

這也是最讓國民們感到新奇的文章,因為這篇文章不談國事,談的是所謂的哲學理論。

其標題是:顏政哲學之世界的物質性。

這篇文章以國民喜聞樂見的文風,開篇就說世界上的事物繽紛雜陳、變化萬端,若是非要找個共同點,那麼應當是物質性。

所謂物質性,就是說無論是人還是其他東西,都是由各種摸的著、看得見、感受得到、客觀實在的物質構成,這種物質客觀的存在著,即是說他就在那裡,不會因為你的一個想法,一句話,其就變為不存在。

就如諸葛亮借箭一般,箭失是客觀存在的,諸葛亮要借的箭,就必須透過某種手段,來促使箭失這種“物”,被射在草船上。

所以草船借箭的念頭一起時,箭失早已經客觀存在,諸葛亮假如只是想,而不去行動,就無法將箭失弄到自個手裡。

只有有了想法,再去實踐,才能利用箭失的某種規律特性,將曹魏的箭失,弄到東吳這邊來…………

識字的國民看著這篇文章,就如同在聽國君絮叨一般,偏偏這種絮叨,極其的有趣,各種打比方和講故事。

使得看完這篇文章,多多少少會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的共同點,就是他們都由“物”構成,這叫做世界的物質性。

即便是說的沒這麼通透,沒有道明這個看法的意義,也是讓國民們明白,世界的物質性決定了光想不做是不成的,只有積極的實踐,才能改變事物。

顏政自認為寫的不是特別好,勝在有國君光環,所以只要他定下基調,那麼後世自會有能力站出來完善。

而之所以選擇第一篇講述物質性,也是為了打下基礎,循序漸進的讓國民們看完一整套的哲學體系。

這種做法意義之處,就在於讓國民們接受一次洗禮,無論效果有多少,今後學校都會教授這些內容。

除此之外,最讓國民感興趣的就是科技這塊,上頭說明了畜力收割機和畜力插秧機的攻關程序,表示已經有了初代機,正在解決的是簡化和排障,這種科技文章,沒有科普太多的知識,只是說明了收割機和插秧機,可以讓種地更加的省事。

也詳細的介紹了,即將投產的第一制鹼廠的情況,說明了純鹼在將來的運用,以及會帶來的各種好處。

即便是老農,聽完這篇文章,也是笑得格外的舒坦,彷佛一篇文章,就拉近了他們同各項技術的距離!

…………

鹽港,由於驛站的建設,使得當日就實現了華夏日報的同步發行。

這份報紙同樣在這邊大賣,不僅各個商賈代表紛紛購買,鹽港的國民們,也對此事非常的熱衷。

畢竟是國君寫了文章在上邊,再怎麼也得捧捧場。只是這群明裔拿到報紙之後,反應卻是截然不同。

他們最關注的文章,不是新年致辭,也不是科技和理論,反而是那篇《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切以打仗來做準備!》。

因為他們在這篇文章上,看出了東秦國君展現出來的凌冽氣勢,字字句句彷佛都在說,誰若是敢越雷池一步,必將迎來東秦最堅決的反擊。

再仔細這麼一想,他們很快就明白,這個周邊勢力的打壓,指的就是大明。

這讓他們心頭一顫,這種公開表達敵意和戰意的做法,不是他們所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