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第1/2頁)
章節報錯
莫城的發展,確實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這個瓶頸期的制約因素不在於人力,而在於能源。
日益擴大的鋼鐵產能,使得木炭的消耗量激增,用於木炭燒製方面的勞動力,就已經達到了二千餘戰俘。
這些戰俘本來早就可以進行歸化, 可是為了燒製木炭,不得不維持著這個規模。
可木炭僅僅能夠供應鋼鐵產業,耗費燃料的大頭,還有陶瓷業和磚窯。
磚窯一直是停工的狀態,只有紅房需要擴建時,才會進行磚頭的燒製。
顏政一直想要改變土房現狀,但一直拿不出這麼多精力,去生產紅磚。
現在類駁船已經有了一條,適用於輸送煤炭和鐵礦石。
等到類駁船有了七八艘了之後,東蕃的發展定然可以一日千里。
顏政發起“快乾”的初衷,也正因為如此,這個瓶頸期沒有大量煤炭的話,是無法渡過去的。
所以藉著建國這件盛事,他希望能夠把本土的煤炭給開採出來,這也算是立國之本。
同時各個工廠的管理也將更加精細化,就拿現在來說,三班倒都做不到,這樣的工廠剝削力度,實在是丟了資本主義的臉!
要是建國後,還有這種粗獷的方式經營,勢必不利於國力的積累。
而反應上來的情況,令的顏政很滿意,“快乾”發起後,各行各業都在想辦法, 都在開動腦筋進行自我糾錯。
等他們明白能這麼幹後, “快乾”自然不會只是一個運動,而是會成為常態。
只是看著三個童生的泣血上陳,顏政的好心情瞬間冷了一截。
他提筆寫道:已閱!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科舉和儒教那一套,在大明搞搞就算了,不要想著帶到這邊來!教育和官員制度,我們自會開會討論,今後不容置喙,更不可妄議!
寫完後,他讓人立馬發回去。
他是真沒想到,大明的讀書人這麼無恥,這才離開故國幾天,就想著讓新主子玩科舉,甚至不惜拿出華夷之辯來講道理。
這是赤裸裸的儒生行為,動不動就拿著一件事情當作標杆,在沒有實踐證明,在沒有分析具體條件時,就將其當成至理。
至於教育和官員選拔制度,這可是顏政的逆鱗,這兩件事情上, 他絕對會以憲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任何人膽敢置喙, 那就會被打入華夏公敵的行列!
因為他從清末辦新學的難度,以及後世官本位的復辟,看出了科舉這一套有多麼的害人。
有人認為,科舉沒錯,錯的是科舉的內容!但實際上,蔡元培有個總結非常好,他說科舉是利統治階級,而不利整個國家和民族。
這個總結的話,顏政認為很有道理。試想一下,學而優則士之下,科舉讓所有精英,都只有讀書做官這一條路。
即便他們學的是自然科學,也僅僅是為了當官,當讀書=做官這個概念被固化,科舉無論考什麼,侷限性都擺在了那裡。
因為讀書人學這麼多學問,全都是為了應付科舉,中舉之後,這些東西也就被他們拋之腦後了。
顏政不敢說弄出一套最好的制度,但他會借鑑後世的公務員選拔制度,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他甚至做好了,讓鄉鎮村這兩集,行選舉的打算。
因為在某個年代,咱們的鄉鎮村,就是行的選舉。以至於這個奇特的現象被記載了下來,說是拿著黃豆當選票,用碗當票箱。
罵完這三個人,他提筆開始寫教育法,這三個人的想法,徹底刺激了他。
若是大明吸納來的人才,心底裡都有過這些想法,那麼教育法就必須快刀斬亂麻!
他寫的第一條,就是明確了受教育權,無論男女,只要年滿六歲,就必須入學接受教育。
同時明確了教育制度,小學三年、中學四年、大學四年。這十一年教育,是律法規定的。
而幼兒園三年,這是下放給各個村的,讓他們自建幼兒園。
教材的話,統一稽核和編訂,初版由顏政明確,其餘教育從業者可以提意見,但無權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