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最早的金融漏洞?(第1/2頁)
章節報錯
弘治和正德年間,大明的銅銀比都還沒有崩盤,一直維持在1:16001800之間,劣幣的話這個比值要小一些。
等到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就不值這麼多銅錢了,這一點從明代《水滸傳》中的楊志賣刀就能看出,當時的一兩銀子,只能值1000文。
這背後就是美洲白銀的大量流入,由於有了這種量大保值的貨幣,使得當時的大明,手工業迅速發展,商業迅速的繁榮。但也帶來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也間接的促成了張居正改革的成功。
而在鑄幣一個多月後,顏政儲備了銅料,悉數成了銅錢。
按照每串銅錢,可買一百斤帶殼稻穀的演算法,顏政將這些銅錢弄成了五百枚一串。
這個米價參考的是漳州,雖說福建屬於缺糧省,但將長期都是東蕃的貿易物件,用漳州標準,也更能直觀的看出兩邊物價的區別,方便顏政操作。
這一批錢,他的安排是先分出四分之一,成立了錢糧鋪。
並且直接要求每戶人家,認購一百斤稻穀的銅錢,還讓各個村長和學生,都去宣講錢這個概念。
這一條很快就被認可,實在是交易過程中,已經產生了不少貨幣性質的硬通貨,所以有了銅錢這種看上去就珍貴的東西,原住民都能接受。
明裔移民更是沒有二話,還紛紛跑到錢糧鋪,問能不能多認購一些銅錢。
在他們看來,這東蕃的銅錢成色俱佳,將閒置的大米換成銅錢,反而能夠保值,畢竟大米免不了儲存中的損耗。
所以第一批銅錢,很快就流入了莫城的市場。
顏政透過幾天的走訪觀察,發現這批銅錢流入市場,連個泡泡都沒有砸出來!
這說明投放的太少了,莫城民間的貿易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
搞笑的是無論是明裔移民還是原住民,都紛紛把銅錢藏起來,繼續用著糧食、雞蛋等硬通貨以物易物。
明裔這麼做,顏政能理解,可原住民這麼做,令他有些忍不住好奇。
詢問過後他才知道,原來這些原住民,都覺得這這些銅錢好看,所以都留下掛在家中,還有一些婦人已經做成了項鍊,掛在脖子上,還真有一番韻味。
無奈之下,顏政又投入了四分之一進入市場。
這一次,總算是有點波浪,出現了原住民拿著銅錢,跟周邊友好部落的商賈買東西的事情。
只不過銅錢價格虛高,因為數量稀少,所以這一百斤稻穀認購後,這些銅錢往往能換比一百斤稻穀更多的東西!
可憐周邊部落的商賈,完全不知道這裡頭的道道,他們也樂於換來這些漂亮的銅錢。
等到明裔移民知道後,他們聞風而動,帶著銅錢就找其他部落的商賈掃貨。
王七妹和阿苦,甚至組織了大崗鄉的鄉民,集中銅錢一起去周邊部落套購物資。
這種行為傳到顏政耳朵裡時,正在編憲的他,不由得暗自吃驚,他想過收鑄幣稅,可他真沒想過,還能這麼玩。
他立馬找到邱睿才,拿著新錢問他說:“這錢在大明,算得上什麼品位的銅錢?”
邱睿才也早就換了一些銅錢,他拱手道:“此錢製作精美,看上去更厚實,即便是一文,也更有質感,在大明亦稱得上是好錢。”
顏政又問:“這上邊如此文字圖桉,大明的老百姓會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