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經世致用、知行合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後世的中華文明圈中,除了兔子和猴子以外,其餘國家和地區,都極其的尊崇王陽明。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咱們的學生從小學的是XXX,而東亞其他國家,打小就會接受一些心學理論。
從王陽明龍場悟道,到將學問傳播出去,期間雖然數次產生分歧,但是總體的方向卻是在不斷完善和發展儒學。
明亡之後,陽明心學隨著一批流亡海外的讀書人,加速傳播到日本、朝鮮、安南。
明末朱舜水就曾經在日本創立過水戶學,這個門派在明治維新時期大放異彩。
明治維新時期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就是陽明學的信徒。
他認為,國家的獨立首先必是民眾的自立,有自主意識才能自立,能自立者一定會自強,而當他們接受“皿煮”、“自由”理念時會很珍惜,很好地運用。
而自卑的百姓希望有德者管理,久而久之會從相信變崇拜再到迷信。如此的話,民既無獨立,國何談獨立?
其對陽明心學的發展,將“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運用到了日本維新變法之中。
梁川星巖、西鄉隆盛、吉田松陰,同樣是心學的教徒,在西學東漸時期,他們就用心學來對抗西方的價值觀。
故而梁啟超評價: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實在是陽明心學太個人化了,非常的適合市井階層,非常適合近代的資產階級覺醒。
社會存在會影響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能動的反作用。
在一個社會將進行巨大變革時,往往是在社會意識先發生變化,這是因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也就是思想上先萌芽,才會讓社會存在改變,社會存在發生改變,社會意識又會跟著發展。
但遺憾的是,陽明心學雖個人化,認為人人皆可為堯舜,本可進一步發展,卻在明末遭受到重大挫折。
王陽明在《拔本塞源論》中,一直有個問題未曾解決,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這句話,存有漏洞。
這在明末已經湧現出不少離經叛道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都指向一句話,那就是“人人生而平等”!
這種平等,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也就是王陽明所作的假設,人人都可謂堯舜,普通人也可為堯舜,這就如真金一般,縱然金有分量不同,可無論如何都是真金!
可惜,人本主義的萌芽,在清軍入關後的生產力大倒退中,一起被打斷,此後幾百年就再也沒有起來過。
而這個時空的王陽明,誤打誤撞接觸了黥人的學問,在《實踐論》《認識論》《矛盾論》的啟發下,他悟道的更加深刻。
不僅將人人皆可為堯舜同‘人人生而平等’掛鉤,還將實踐論借鑑吸收,將《認識論》也借鑑吸收,相當於學了方法論。
王陽明絕對算得上是“師黥長技以制黥”的第一人,他將《顏政哲學》的方法論悉數借鑑吸收後,又再回過頭來完善朱子的學問,進而對整個儒學,進行了再發展!
三個月後,王陽明概括出他頓悟的思想。
除卻心外無物、心即理,致良知外,他還概括出一條“知行合一,經世致用”!
在實踐論和認識論的影響下,陽明心學補齊了方法論的短板,這個時空的陽明心學,一出世就多了條“經世致用”。
不僅如此,王陽明的主張: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學以致用,濟世救民。
倡導經世致用,倡導求真求實,反對誇誇其談、不切實際,要求不發空言,事事見諸實效。
這就相當於明末實學的內容,實學也是心學大興後的產物。
即是說,在黥人學問的影響下,橫空出世的陽明心學,就跳過百年發展,起點高上了一層不止!
實在是《顏政哲學》,與明中後期的諸多思想太相似了,所以王陽明用起來,居然異常的絲滑,一下子就把學問,推上又一個高峰。
只能說,在明朝奇人王大爺的身上,卡出一個巨大的BUG,或者說王大爺本身,就是明朝的一個BUG。
……
此時,劉大夏還在湖廣準備鼓吹復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