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第1/2頁)
章節報錯
“你想北伐克復中原,克復故土,老夫也同樣如此,可上不欲,你我奈何?”無憂谷中張虎臣對閔武彥說道。
“上不欲?何也?”閔武彥問道:“難道這大夏國不是姓楊嗎?”
“當然姓楊,可他並非是進取之君啊。”張虎臣答道:“天縱睿聖之君,當憂勤恭儉,清靜寡欲,英武果斷,奮恢復大有為之志,可他...哎...”
張虎臣一邊嘆氣,一邊搖了搖頭。
“老將軍,朝廷下了採選之詔...哎...”閔武彥也是長嘆道。
兩人相對長嘆,一時之間,是沉默不語。
遇到如此不思進取,只知享樂的君主,他們空有滿腔熱血,又能有什麼辦法?說多了,也就是說上奏章多了,卻被人認為是別有用心,說不定還會帶來災禍。可不說此事,不上奏章,一切當作沒看見,沒聽過,但他們心繫破碎江山,心繫黎民百姓,又於心何忍?
“武彥,你為襄樊都督有幾年了?”良久之後,張虎臣問向閔武彥道。
“三年有餘,老將軍,你這是何意啊?”閔武彥聞言詫異的問道。
“嗯,三年,太久了。”張虎臣點頭道。
閔武彥詫異地看著張虎臣。
“老夫料你不久後,便會轉遷他處。”張虎臣說道。
“轉遷他處...?難道他們...他們?”閔武彥聞言又是氣憤又是吃驚的問道。
閔武彥於襄樊之地,整軍備戰,事情剛剛有些起色,就要將自己調往他處為將?如此,豈不是什麼事情都要重新來過嗎?
依夏律,主將遷往他處,其麾下兵馬可不能跟著走的,幾乎是獨自一人,前往他處的。
訓練一支兵馬,非旦夕之功的,需訓練數年,甚至更久,才能有所成,才有一戰之力的。而襄樊七郡為戰略要地,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之戰爭,無不圍繞兩淮、襄樊、秦洛、漢中等地爭奪,襄樊就是其中之一。
襄樊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為用武之地。襄樊有山有水,地勢險要,而北人善騎,南人善舟,如此夏便可利用其舟師,抵禦胡狄南下,夏能安居於江南,就是由於襄樊,由於長江之故。此時朝廷真若為此舉,將驍勇善戰的閔武彥調往他處,就與自毀長城差不了多少了。
夏將,並非個個如閔武彥如此這般驍勇善戰的,若是襄樊之地來一名庸將,襄樊七郡,豈不危矣?
同時閔武彥苦心經營多年,朝廷卻將他遷往他處為將,豈不是多年心血,毀於一旦?
“武彥,老夫送你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張虎臣隨後對閔武彥說道。
張虎臣就是閔武彥的前車之鑑,功高者震主,並非個個君王都有著大海一樣的心胸的。
其實張虎臣的結局還算是好的,只是致仕歸隱,若是張虎臣再不識相,那麼等待他的也許就是飛鳥盡、良弓藏了。
閔武彥點了點頭。
沒過多久,夏朝廷果然下旨,命閔武彥轉遷他處為官,當然此為後話,暫且不表。
..................
“椿娘,你何故在此?”
閔武彥的宅第位於襄陽城內,宅子不大,只四、五間房屋,當閔武彥回到宅第之時,只見一名名叫椿孃的年輕女子候於府門,於是問道。
“將軍...”椿娘聞言答道:“閣老爺來了...”
“哦,他來作甚?”閔武彥點點頭問道。
閔武彥有個叔父名叫閔閣,也是河東郡楊縣人氏。胡人鐵騎南下,閔閣也逃到了江東。
閔閣是個商人,在河東郡經營著不小的買賣,胡人鐵騎南下,這一切便化為了泡影。到了江東之後,窮困潦倒的,後閔武彥屢建奇功,被夏朝廷擢為封疆大吏,閔閣便利用閔武彥的權勢、名號,又於江東東山再起,經營米行、典當行等買賣,買賣也逐漸越做越大,被吳人稱作“閔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