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爭吵(第1/2頁)
章節報錯
傍晚,說好過來的朱元璋並沒有過來,只派了一個太監過來說是奏章沒有批閱完。
閱卷的幾人也沒有在意,雖說是君無戲言,但真正做到君無戲言的又有幾個?這幾位尚書以及翰林院學士們都習慣了。
當外面最後一絲光芒被黑暗吞噬,整個大地陷入無盡的黑暗時,閱卷的幾位官員終於擱下筆長舒了一口氣。
近六十餘份試卷終於看完了。
劉三吾揉了揉有些疲憊的眼睛對著一旁負責整理試卷的官吏說道:“選出其中十份最好的試卷留著,其他的先填榜吧!”
按照殿試的慣例一甲即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需要皇帝御批欽定,而其他的則按順序往後排。
而選出十本最好的試卷,就是想讓皇帝從這十個人裡面挑選出一甲。
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
很快十本試卷被幫忙的挑選出來,小吏們選出的這十本試卷主戰和主休養生息的“恰好”對半,但是質量卻參差不齊,主休養生息的最差的也就兩三個“△”,而主戰的卻有數個“\”看起來格外的扎眼。
“慢著,孤以為朱陽的這篇文章,不管從內容還是文采上都是狀元的有力人選,為何不選他?”朱標拿著朱陽的文章問道。
“他?”劉三吾輕蔑地笑了笑,“殿下有所不知的,此子文章固然不錯,但是他竟然在文章中妄言開海禁之事,要知道海禁這可是陛下三申五令的國策,此子竟然不知,吾等身為大明臣子,怎能讓此等不懂朝政的人入列朝堂,這不是讓百姓笑話麼?”
“是麼?那孤倒問問劉學士,我朝開科舉的意義是什麼?還有我朝哪條法律規定,不懂朝廷政策就不能當狀元了?”朱標說道。
“我朝是沒有哪條法律規定不懂國策就不能當狀元,但是我朝開科舉就是為了選取天下最優秀的人才,一個都不看官府邸報的人,還好意思妄稱自己是最優秀的人?”戶部尚書趙勉站出來,對著太子說道。
趙勉對朱陽的文章也是記憶猶新,此人不但寫了開海禁,還寫了大力發展商業,用高昂的商稅來補貼農業。
商稅怎麼能提高?趙勉作為戶部尚書,家中的奴僕們一直與商人交往甚深,每年孝敬足以抵得上他做三十年戶部尚書的年俸了。
最近好多商人在跟他吐槽商稅過高,所以希望商稅再降一點。
作為一個憂國憂民的好戶部尚書,面對眾多商人的請求,自然不能就此忽視。
現在朱陽竟然要求加商稅,這要是給皇帝陛下看到了並且實施,那自己的的錢袋子還怎麼滿?那幾房小妾還怎麼養?還怎麼買首飾哄外室開心?
“太子殿下請看這上面的標記!”趙勉將朱陽的試卷拿在手中,指著上面的“o”“X”說道,“十位閱卷官,只有一個人給了‘o’,一個給了‘\’,其他都是‘x’,這等卷子怎能讓陛下看到?這不是汙了陛下的眼睛麼?”
“汙了父皇的眼睛?依孤看,是爾等的眼睛被矇蔽了吧!我朝開科取士內容、文采、書寫三者並舉,朱陽這篇文章如果實施不但我大明能一舉解決邊患,甚至百姓的負擔也會得到很大的減輕,你們口口聲聲說國策,可是國策就一定對麼?如果都對,那每年還要革新幹嘛?”朱標怒了。
說實話,對於朱陽的文章,他第一遍看也是十分的厭惡,因為裡面有著諸多不講武德的事:什麼挑起各個部落的紛爭,什麼入侵別的國家動(奴)員(役)那個國家的子民挖礦,還有搶劫海上各國商隊,讓大明商人去各國傾銷商品等等
作為一個整日被儒家薰陶出來的皇太子,這些行為都讓朱標感覺不舒服。
但是看了幾遍之後朱標雖然想不出實施之後的場景,但作為一個上位者他有種感覺,感覺這樣的話,大明會更加的強大;
後來揭開封條看到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朱陽之後,朱標就將所有的立場都拋棄掉了:不管內容如何,單看文采,吾兒這等文采,你們竟然都打“x”,這不是打孤的臉麼?
孤要硬剛,即使無理取鬧也要將朱陽弄成狀元。
“殿下慎言!陛下是您的君父,子不言父之過!”劉三吾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