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朱標)走了,只是他的情緒卻有些不對,看著有些失望,又有些若有所思。

“你一個官宦子弟,未來的文官成員,你若有所思個屁啊!”朱陽看著黃大(朱標)的背影,嘀咕了幾句。

殿試時間已經確定。

按照慣例,參加完殿試,朝廷會將排名靠前的進士安排進翰林院觀政,如果表現好,則留在京城一路升遷;如果表現不好,或者被某位大佬厭惡,則會被外放或者一直老死在翰林院裡。

但這些都不是朱陽想要的,朱陽只想要一個進士的名分而已。

為了以後辭官能夠容易一點,朱陽只能先將自己偽裝成一個狂妄的進士,就像解晉一樣。

當初解縉中了進士之後的,很快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然後解縉就徹底的放飛自我,先是上奏兵部同僚翫忽職守,後又上表為李善長鳴冤,接著就又彈劾右都御史袁泰。

解縉就像一隻泰迪一樣逮誰那啥誰。

最後朱元璋為了保護解縉,只得令解縉的父親將解縉帶回家閉門讀書,磨練心性!

有前列在,朱陽決定模仿模仿,如今正好可以用太子來試試手。

朱陽之前已經從側面瞭解過,黃大乃是太子的伴讀,跟太子的關係很好。

要是黃大將今天的話都告訴了太子,想必太子一定會對他印象深刻,然後厭惡,然後朱陽就可以美滋滋的卷著鋪蓋走人了。

至於黃大說讓他見秦王朱樉和曹國公李景隆,那是不可能的。

但殺他們倆倒是勢在必行。

朱陽絕對不會容忍對自己心懷惡意的人存活在這個世上。

所以知道謠言的幕後黑手是這兩貨時,朱陽就已經為這兩人寫好了結局——某年某月某日秦王朱樉和曹國公李景隆因為傳播謠言感覺十分的內疚,所以他們紛紛選擇了畏罪自盡,用自己的命向那些受到傷害的人道歉。

此時見他們豈不是平白落人口實麼?

只是現在唯一令朱陽有些糾結的是:李景隆死後,靖難之役咋辦?

作為靖難之役的重要人物,李景隆是一個合格的二五仔,前期多次貽誤戰機令朱棣不斷猥瑣發育壯大,還利用多次大規模的戰敗送了很多裝備給朱棣;後期更是直接開啟城門,將朱棣迎上皇位。

朱棣成功打贏靖難之役,李景隆至少有三成功勞。

最直觀的就是建文元年,李景隆率領五十萬大軍攻打北平,此時的朱棣已經率領精銳去了永平,然後又去攻打大寧,北平城只有世子朱高熾和王妃徐妙雲在堅守。

即使是這樣李景隆攻打了好幾次都沒有攻打下來,直到某一次四川都指揮使瞿能率領自己的兒子和親衛趁張掖守軍不備浴血拼殺攻入城內,並且開啟了城門。

如此良機,一般將領自然不會放過,但李景隆是二般的,他覺得瞿能能攻破這扇門,自己也能攻破,於是竟命令瞿能退出城外。

結果朱高熾在事後不但對張掖門加強了防守,還利用寒冷的天氣用冰塊在張掖門那裡鑄成了一堵堅固無比的冰牆。

李景隆五十萬大軍此後非但沒有打下北平城,反而被回援的朱棣徹底擊敗。

若是那會兒將北平城一舉攻破,將朱棣的家人一鍋端,那靖難之役的走勢說不定就不一樣了。

只是在那會兒沒有假設。

但如今卻有了。

朱標明年一旦因風寒病死,跟歷史上一樣朱允炆就會順勢繼位,在眾位“有見識”的文官引導下,削藩也會勢在必行。

那時李景隆早已化為一捧沙土,自然不會成為主帥。

誰成為主帥就成了變數,而這變數就會直接導致靖難之役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