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百九十一章烈士陵園(第1/2頁)
章節報錯
同三年前送許文那般,許家人親自送了許雲清進考場,老兩口在府城住了近半個月才回村裡。
而許雲清也沒有辜負所有人的期望,一舉成為本次秋闈九江府城的解元,喝過慶功酒後,許雲清回京了,同行的不止他一人。
許雲南也一起進京了,他這次進京不僅是送皇家需要的瓷器,還要在京郊找適合建作坊的地方。
來年他們家就要進京了,經過商議準備將醬油廠和陶瓷作坊搬去京郊附近,其餘還是留在永定縣裡。
而醫學院的本部到時候也會搬遷到京郊一處叫民安縣的地方,到時候第一屆的學生都會集體轉到京都附近繼續學習。
此次許雲南進京還帶了許大年的大孫子許雲輝,等他走後,永定縣的陶瓷作坊還是會正常營業,只是會交給李大華來管理了。
當初那幾個老匠人都是來九江養老的,以後會一直在永定縣的陶瓷作坊,許雲南只能自己再另尋一批人手了。
而許雲輝則接替李大華成了京都官窯的管事。
林容今年的時候和林易、許雲南一起考上了秀才,但他的成績和許雲清當初一樣,是永定縣的第一名,後來又考上了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官學。
林易也實現了自己經商的願望,帶著滿腔的抱負去了桑樹村開始了養蠶的日子。
許雲錦還是一如既往的忙碌,在她的忽悠和華老頭刻意的隱瞞下,升八級後系統出品的營養液被送到了長公主齊媛的手裡。
齊媛喝過幾次之後,身體果然好了很多,元朗和齊仁大喜,給師徒倆送來了很多東西。
而羅菘藍對許雲錦是完全信任,所以每日都在被灌營養液,現在的身體已經恢復到正常人的程度了。
羅家三人近來高興得見誰都咧著個大嘴笑。
九月秋收的時候,各地都傳來的豐收的好訊息,小島也送來一車車的玉米種子和土豆、再加上許雲錦找了藉口拿出來的紅薯種子,朝堂上齊仁的笑臉持續了大半個月。
就是不知道私底下何家到底砸碎了多少個杯子。
九月底的時候各地又傳出了好訊息。
七月初,第一批考試透過的「行走」便走馬上任了,這些人大多是來自京都周圍,或者是其他府城官員家中的子弟。
其中有想下基層「鍍金」的公子哥不幹實事的,也有像趙書佑這樣想要做出點成績的。
但不可否認,這些特意選拔出來的人大都是有點能力的,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還真讓他們幹出了點實事出來。
這些多數是官家子弟,身後有依靠,當地的地頭蛇們都不敢輕易得罪,所以有些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再加上當地百姓的擁戴,他們現在幹起事來十分有勁,彷彿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有幾個貧窮的縣城已經找到了發展的方向,現在已經在開始規劃了,齊仁甚至掏了點自己的小金庫貼補,更得百姓的尊敬了。
十月北方入冬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振奮人心的事。
靖國公世子元軒帶領五萬兵馬,智取了北蠻的兩座城池,聽說攻城時用了一樣十分精巧的武器,而那武器的設計人正是許雲清。
訊息傳來的時候,舉國歡慶,想當初他們被北蠻打得節節敗退,家園被毀、親人被屠,一樁樁一件件,都讓大齊百姓對北蠻人恨之入骨。
就在元軒帶領將士們繼續攻城的時候,北蠻皇帝派人前來談和。
朝堂上爭論了半個月的時間,同意了,但是需要簽訂五十年內不侵犯大齊邊境的條約和進貢牛羊馬匹珍寶無數。
儘管他們心裡清楚這個條約的時效不會超過五年,可大齊也需要休養生息,更何況關
起門來自家的事情還沒解決完。
北蠻送來降書後,元軒上書請求護送戰死將士的靈位返鄉,並提議在大齊每個府城修建一個烈士陵園用以祭奠那些英烈。新
朝會上,齊仁不露聲色,沒有贊成也看不出來反對,「各位愛卿怎麼看元將軍的提議啊?」
堂下眾人面面相覷,猜不出來皇帝的想法,誰都不敢站出來,心裡都在掂量著要怎麼開口。
良久,一名官員才站了出來,站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兵部侍郎賈彪,他也是何家的姻親,雖然拐了幾道彎,但還是何崇的人。
大齊的兵權在前兩任皇帝時是掌握在天子手裡的,但從第三任開始,就逐漸被分化了。
在先帝之前,絕大部分的兵權都掌握在何家手裡,兵部更是被何家控制得死死的。
先帝和齊仁努力了這麼多年,六部都換了不少自己人,只有兵部,如鐵桶一般根本滲入不進去。
「稟陛下,臣認為元世子此舉多餘。」賈彪人如其名,說話一點也不拐彎抹角絲毫不管別人看他的眼神。
他稱呼元軒為世子,就是否定了他的軍功,元朗和齊仁一直笑眯眯的看著他,彷彿一點都不生氣。
而賈彪也自顧自的批判著元軒的年幼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