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聲聖旨到,眾人的心不由得提了起來,大唐親王李沛言卻是長舒了一口氣。

而坐在大唐長安皇城上空一朵雲團上的楊信則露出了笑容,“終於到達高朝的部分了,弱小者不屈的吶喊……”

楊信為了等這一幕場景,帶著銘煙薇早早地從臨四十七巷來到了皇城的上空,終於等來了這一刻,話說,當身臨其景之時,感覺真是不一樣啊。

為了保持這莊嚴的氣氛,楊信並沒有一手爆米花一手可樂,只是沉靜地看著下方。

前來傳旨的是唐王李仲易的親信林公公,林公公似乎很是羞愧,掩面而來,林公公並沒有當場宣讀聖旨,而是將聖旨將給了大唐親王李沛言。

親王李沛言也顧不得這不合規矩了,連忙開啟聖旨觀看,發現聖旨的內容跟自己當時的要求一致時,不禁喜出望外,連忙高聲唸到:“陛下有旨!”

“大唐毅親王李沛言,因天啟元年舊事,自請除王爵。”

聖旨的第一句就讓滿場俱靜,皇城前的人們,難以壓抑心頭的震驚,望向親王殿下。親王李沛言不但沒有失落和喪氣,反而隱隱有些興奮。

前大唐親王李沛言繼續大聲宣讀著聖旨:““前宣威將軍林光遠謀逆叛國一案,因證據不足,現予撤銷……”

聖旨上那些名字,經由大學士微顫的聲音,被一個一個接著報出,迴盪在風雪中,撞擊在朱牆上。

“宣威將軍林光遠……”

“林光遠夫人……”

“偏將沙剛……”

“校尉程心正……”

“文書林海……”

“屬官胡華……”

眾人聽著那一個個早已消失在歷史裡的名字,聽著那一道道官復原職、加以追思追封的旨意,皇城之前死寂一片。

楊信同樣沉默地看著皇城前的眾人,沉默地聽著這些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的名字,楊信明白,這些名字的主人還沒有真正意義的死亡,因為寧缺,他們的名字再次回想在人們的記憶中。

人的死亡,有三種層次,第一層,靈魂消逝、肉體死亡;第二層,人們舉行葬禮,社會關係死亡;第三層,世界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徹底忘記你,真正意義的死亡……

寧缺承載的不僅僅是復仇,還承載著對這些人的記憶。

陛下的旨意裡,沒有提到重審當年舊案,然而堂堂親王自請除王爵,涉案的所有將士都被平反,這……和翻案有什麼區別?

人們終於明白了宮裡的意思。陛下曾經想過替宣威將軍叛國案翻案,只不過因為朝中局勢和西陵神殿的關係,尤其是沒有證據的關係,沒有做成這件事情。

今日書院默許寧缺挑戰夏侯,給朝廷設下了一道難題,然而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陛下依然不能翻案,於是他選擇用這樣的方式。

不是翻案,亦是翻案。至少,這可以給當年冤死的人,以及今天的寧缺一個交代。

那些名字還在風雪中飄著。

夏侯知道那些名字,見過那些名字所代表的人。

十幾年前,他曾經親眼看著那些人死在自己的面前,見過那些堆成小山的頭顱,有閉上眼睛的,有睜著眼睛的,眼睛裡有絕望的,眼睛裡有憤怒的。

那些名字隔了十幾年再一次響起,在皇城之前,進入他的耳朵,他越來越沉默,臉色越來越鐵青,他的手越來越用力。

他不覺得愧疚,更沒有自責,也並不黯然。他只是憤怒。

沒有人注意夏侯大將軍此時的情緒。

因為陛下的旨意裡沒有提到他。

所有人的目光都望著寧缺。

從聽到林光遠三字開始,寧缺便低下了頭,專注地看著腳下的厚雪,側著臉,專注地聽著旨意上那一個又一個的名字。

他聽過那些名字,所以他今天聽的很認真,但臉上的神情卻很複雜,有些欣慰,有些失落,有些自嘲。

聖旨上的名字終於唸完了。

前大唐親王帶著林公公和國師李青山走到他身前,把聖旨鄭重遞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