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高壓下的品酒會(第1/4頁)
章節報錯
身處戰爭中的人們,內心是焦慮而恐慌的,他們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前路茫茫,他們看不到自己未來的路。
瑪麗亞逐步使上校敞開心扉,把音樂作為自己和艱苦命運抗爭的力量。
他們漸漸相愛,並最終走到了一起。
可是現實生活中的快樂往往不能順利地來到人的心裡,可局勢開始變的嚴峻起來。
**分子已經進入他們的家園,並將自己的勢力魔爪伸向了奧地利,柏林給上校發電報要求他前赴德國任職,愛國勝過愛己的上校自然是不會答應。
為了保護妻兒不被**傷害,他決定攜全家出逃,但他們卻被德軍包圍,情急之下,他向德軍提出來音樂會的要求,德軍也只好同意。
上校和瑪麗亞再一次唱起了令他們無比熟悉的《雪蓮花》,儘管被虎視眈眈的**分子所包圍,但在場的奧地利人全都熱淚盈眶,和上校一家高聲唱了起來。
上校一個深愛家庭,深愛妻子,深愛子女的偉大男人,他也是一個寧死不屈的勇敢愛國者。
可以說,瑪麗亞為上校的家庭帶來了音樂之聲,而這個家庭為所有的奧地利人詮釋了音樂之魂。
黑暗的時刻裡,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與這無邊的黑暗做著鬥爭,他用音樂的力量,引領並鼓舞奧地利的祖國同胞們一起守衛祖國,誓死不向**低頭。
故事的主題在這裡得到了昇華,並在這激昂慷慨的歌聲中結束。
而音樂,卻時時刻刻提醒著無數正處在黑暗與絕望中的人們,永遠不要放棄希望,永遠不要放棄努力,為了自己未來的命運,為了國家未來的命運,抗爭,抗爭,抗爭!
音樂之聲絕對是20世紀最強大的洗腦工具,黎耀陽已經迫不及待開始了。
而且作為閤家歡題材,用於第一場演出再適合不過,配上大西洋戲劇中心花園一般的美景,簡直不能更合適了。
至於大西洋戰場他也不準備放過,等故事寫出來以後先放著,什麼時候好萊塢那邊發展起來,就有了用武之地!
而且這個故事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比如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個體,他不會因為你想讓他變成什麼樣而是什麼樣。
尤其是簡單粗暴強制性的教育,不僅會壓抑孩子頑皮的天性,更甚者可能會把頑皮發洩到其他地方,更更甚者會把得不到釋放的“頑皮”發展為邪惡。
即便上校先生對他們很嚴格,但他們還是會為了趕走家庭教師,製造惡作劇,其實這已經有些壞苗頭了吧!
如果對孩子不能因勢利導那麼他就會“變壞”,他還猜不到可能會發生的後果,不知利害。
上校先生他把他的孩子當士兵對待,甚至是還有五歲,六歲的孩子。
而那個哨子就是命令,一聽哨聲他們條件反射的佔成一排,尤其是孩子們剛從水裡出來,渾身溼淋淋,一聽哨聲,也站得很好。
有些規矩是好事,只是他們年齡不同,大的十六,小的才五歲,而他們面對的是自己的父親,當父親變成了一個只會發號施令的長官,對這些孩子來說,就不怎麼友好了。
他們該以什麼樣的身份面對他的父親呢?
所以才有了後來上校先生聽到孩子們唱歌,而自己跟著唱起來,孩子們也圍到爸爸身邊,這時候上校先生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還有戰爭下人性的變化
比如小小的送報員,第一次他送的是男爵夫人的信,並和軍官先生的大女兒互表愛意並跳了之舞。
這時的他就是一個天真的小夥子,對未來充滿想象,他還很熱心的提醒讓上校小心一點。
第二次他給麥先生送信,可能是想再見見他的戀人,在那裡東張西望。
可是被上校先生髮現,他做了一個當時很流行的手勢,喊了一句口號,可能就是這一句話,讓上校先生非常反感,所以才對他很兇,讓他滾。
但是這個送報者在心底產生了怨恨。他怨恨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第三次,這次他對戀人沒有了戀人的感覺,或許還有一絲溫柔,但疏離之感很強。
在這個時局動盪的年代,對他自己而言,他跟隨新的領導者或許才是最好的吧,他有機會變成他曾經想要成為的有權有勢的人。
第四次,在音樂會結束後,上校先生一家逃跑了,是他報告的,當時會場很多人,不可能沒人發現他們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