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曾經的大西洋戰場(二)(第1/3頁)
章節報錯
令人惋惜的是,“毛奇”號的故障使警覺的德國公海艦隊司令萊茵哈德·舍爾海軍上將決定放棄行動,德軍艦隊掉頭返航。
緊接著一天上午,英軍偵察艦發現了德國艦隊的蹤跡,正在開進的英軍艦隊在得到敵情通報後隨即轉向。
原本處於艦隊末尾的第9中隊成為艦隊前鋒,這意味著一旦戰鬥爆發,這支美國艦隊將率先接敵,並帶領整個英國艦隊展開海戰史上最大規模的艦隊決戰。
遺憾的是這一幕並未出現,精明的舍爾成功避免了戰鬥,率領公海艦隊平安返航。
羅德曼將軍在記錄中寫道:
“我經常會想,如果當時我們的戰艦能夠引領大艦隊投入海戰,那將是多麼榮耀的一天啊!”
然而,歷史終究沒有給他這種機會,德國公海艦隊此後一直龜縮港內,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再次出海作戰。
在1917年底到1918年初的幾個月中,第9中隊與大艦隊共同訓練和作戰,獲益良多。
同時羅德曼少將也越來越感覺到,以現有的4艘戰列艦很難長時間保持中隊的戰備水平。
由於高強度的出航,各艦的動力系統都負擔很重,故障頻繁,需要經常檢修,這種狀況導致第9中隊能夠隨時出動的戰艦數量下降到3艘。
對於在戰列線中擔任後衛或前鋒的重要角色,這個兵力規模是不能夠接受的。
英海軍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他們的解決辦法是為每一個戰列艦分艦隊指定一艘備用戰列艦,替換因檢修缺席的戰艦,使得分艦隊隨時保持充足的作戰力量。
借鑑英海軍的經驗,羅德曼少將請求醜國海軍部為他的中隊增調1艘戰列艦作為備用,他特別希望將“紐約”號的姊妹艦“德克薩斯”號調往英國。
他認為兩艘同級艦協同作戰將更有效率,因為它們具有相同的火力配置和射控裝置。
儘管海軍部對於這個有悖於美軍編制規則的要求有些牴觸,但還是滿足了羅德曼,“德克薩斯”號的身影出現在斯卡帕灣內。
羅德曼隨後對第9中隊的構成進行調整,艦隊中火力排第三的“懷俄明”號被列為備用艦。
因為它沒有同級艦搭檔,“特拉華”和“佛羅里達”號雖然也不是同級艦,但是兩艦都裝備10門彈道效能相近的45倍徑305毫米艦炮。
而“懷俄明”號裝備的是12門50倍徑305毫米艦炮。
基於同級艦協同作戰更有效的想法,羅德曼又提出用“懷俄明”號的姊妹艦“阿肯色”號取代艦隊中艦齡最長的“特拉華”號,也獲得了批准。
但是“阿肯色”號半年後才從醜國抵達斯卡帕灣,“特拉華”號則在次日踏上歸國的航程。
隨著“阿肯色”號的加入,“懷俄明”號重回主力位置,而“佛羅里達”號淪為替補。
從1918年6月底開始,第9中隊得到一項新任務,為參與佈設“北方雷障”的美軍佈雷艦提供掩護。
“北方雷障”是由醜國海軍設計的一次佈雷作戰,計劃在蘇格蘭和挪威之間佈設一道長達250海里的水雷障礙帶,以阻斷德軍潛艇從北方進出大西洋的通道。
這項計劃需要超過70000枚水雷,完全依靠醜國強大工業實力的支撐。
由於佈雷艦的行動海域處於德國海軍襲擊艦的作戰範圍內,於是第9中隊和大艦隊的大部分兵力將為佈雷艦提供保護。
實際上整個佈雷行動幾乎沒有受到干擾,僅僅兩個月第9中隊曾報告發現德軍潛艇的指揮塔或水中出現魚雷航跡。
但是透過後來對照德國海軍作戰記錄得知,這兩次警報與斯堪的納維亞護航行動中的遇襲報告一樣都是虛驚一場。
10月,情報顯示在北海有德國襲擊艦出沒。
第9中隊隨同約翰牛第2戰列巡洋艦分艦隊和第3輕巡洋艦分艦隊從斯卡帕灣出擊,對德艦展開搜捕行動。
但是深秋時節的北海天氣非常糟糕,海況惡劣,很難發現德艦的蹤影,這支英美混合艦隊只能無功而返。
一天晚間,“紐約”號帶領艦隊向彭特蘭德灣返航途中,突然右舷艦底受到猛烈撞擊。
稍後在艦尾水下發生了第二次碰撞,導致一側螺旋槳損壞,該艦隻能以單軸推進,航速下降到12節。
很顯然“紐約”號與某個水下物體相撞,而從當時航道的深度看不可能是沉船殘骸或礁石。
羅德曼和貝蒂經過分析認為,“紐約”號很可能撞上了一艘正在潛航的德軍潛艇。
這個倒黴的傢伙首先以艇首撞擊了戰列艦的右舷,之後又撞壞了戰列艦的一具螺旋槳,顯然這次相撞給這艘潛艇造成了致命傷害,很可能就此沉入海底。
透過分析,與“紐約”號相撞沉沒的德軍潛艇可能是UB113或UB123,這實在是一個離奇的戰果,也是第9中隊在大艦隊服役期間擊沉的唯一一艘敵艦。
不過,“紐約”號的磨難並未結束,由於失去一半動力,該艦在重重護航下向羅賽斯港緩慢返航。
又一日凌晨,一艘潛伏在航道上的德軍潛艇向蹣跚而行的“紐約”號發射了3枚魚雷,但都從艦首前方穿過,沒有命中。
有充分證據顯示這是一次確切無疑的攻擊,而非虛假的警報。藉助滿月的光亮“紐約”號上不少軍官和水兵都在甲板上看到了魚雷航跡,護航艦艇也在攻擊後不久發現潛艇指揮塔。
“紐約”號能夠逃過此劫可以說是因禍得福,該艦正常的巡航速度為16節,而由於螺旋槳受損,它當時的航速僅為1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