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4k大章!)

得益於《大西洋日報》初刊的火爆,還有那天在河畔去街道上,海軍退役士官對卡莉的控訴,導致很多湧上街頭參與抓捕的百姓都迷茫了,自己到底在做什麼?為了什麼而做?

大部分老百姓肯定都是為了錢,要不然誰幹這種冒險的事。

但有沒有真的想為禁酒事業做出貢獻的?肯定有!不過一定只佔少數。

這批人產生迷茫後,他們的退出,勢必會讓這個並不團結的‘民兵’抓捕團陷入分崩離析的邊緣。

這便是輿論的妙用!

不得不說,黎耀陽這路子確實好使,充分利用了酒鬼們的心理,賺得一片好評的同時,也將禁酒團體最險惡的一面暴露出來。

這一波就叫一鳥雙洞,乾的漂亮!

但是,以韋恩惠勒為首的反沙龍聯盟,面對這樣的‘汙水’會坐以待斃嗎?

顯然不會的,他們也選用同樣的方式,在報刊上做出反擊。

他們抓住黎耀陽的華人身份進行猛烈抨擊,說他是製造酒精的源頭,是毒瘤,希望禁酒辦公室立即做出反應。

羅伊看後只想苦笑:反應?還得怎麼反應?老子從紐約到大西洋城,再到費城,一路跟屁蟲似的跟過來,結果呢?

《大西洋日報》緊接著作出回應,媒體都是這樣,不怕你作回應,無論你做什麼回應,只要回應了,那就是熱點、就是流量,繼續罵你沒商量,誰說黑紅不是紅?

首先,記者替黎耀陽做了澄清,他不但不是毒瘤,還是對這個社會有益的慈善家。

同時用近乎一整個版面列舉出他資助的貧困生名單,還有幫助救治的病患名單。

乍一看全是英文名,但如果仔細調查的話,會發現姓氏全都很特殊。

不用懷疑,都是華人,但凡有一個白人都算黎耀陽叛變。

但這件事不能讓老外知道,那還不得炸翻鍋了?

總之,先落實他慈善家的人設,博取部分讀者的同情心。

緊接著,記者又從多個方面分析禁酒令的由來:

【最早的清教徒移民奠定了醜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根基。

早期的移民生活簡樸,嚴守宗教清規戒律,飲酒絕對禁止。

但一兩代人後,先富起來的一批人開始背離清規戒律,享受生活鶯歌燕舞,喝酒當然是少不了的。

到19世紀30年代,醜國烈酒人均消費量達每年7.1加侖,由於婦女和黑人奴隸基本不喝酒,成年男性的飲酒量可以說相當驚人。

醜國西部一個只有1萬人口的小鎮,能有500多家酒館。

90年前紐約監獄關押的600名男性罪犯中,只有19個人不喝酒,其中200人嚴重酗酒。

內戰前後,工業化和城市化讓消費能力快速提高,以及近3000萬來自北歐、東南歐等地的移民湧入美國,進一步刺激酒類消費。

1860到1880年,醜國釀酒業總投資增長7倍,啤酒消費暴漲。

工業化讓啤酒流水線生產、大規模運輸和儲存成為可能。

19世紀後期,啤酒成為最主要酒精飲料,威士忌居其次。

長期把持主流社會輿論的不少老派權貴和虔誠的清教徒們認為,酒精是萬惡之源!

只要沒人賣酒,就能有效控制酗酒,從而緩解社會矛盾、改善人民精神面貌,提高道德水平,然後大家一起攜手共建美好新社會。

但從五湖四海來到醜國的新移民,宗教種族習俗迥異,對老移民的那套清規戒律不大感冒,且生存壓力巨大,連喝口酒都被說三道四,簡直莫名其妙。

而在老移民看來,這幫不懂規矩的土鱉外來戶缺乏文明教化,渾身惡習,喝酒不僅褻瀆自己的信仰,還容易製造治安隱患。

禁不禁酒,本質上成了新老移民社會話語權的競爭。

推動禁酒的民間組織自19世紀20年代起不斷湧現,這些民間組織帶來的不僅是社會觀念的影響,它們也透過遊說活動等形式直接影響立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