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拳擊(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拳擊之所以這麼受寵,不是沒有道理。
它不僅是一項醜國民間最受歡迎的運動,而且還在醜國人最困難的時候成為他們的精神寄託之一。
醜國人對於拳擊類電影的偏愛簡直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似乎他們在擂臺上看著還嫌不夠,非得把拳拳到肉的場面搬到大銀幕上來才覺得過癮。
據不完全統計,在100多年的電影歷史當中,體育題材的影片高達3000多部,而其中更是以表現拳擊為內容的影片最多,好萊塢的製片商們竟拍出了500多部。
其中不乏一些經典之作,從早些時候的《洛奇》、《憤怒的公牛》,到後來的《百萬美元寶貝》和《鐵拳男人》,無一不是既能征服票房又能掙得口碑的佳作。
1929年,伴隨著紐約證券交易所股指暴跌,醜國進入長達10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這次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比歷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
大量的失業和破產伴隨著人們,恐慌的情緒瀰漫四周。
而在這樣一個不景氣的蕭條時刻,最能刺激醜國人,特別是代表大多數人的勞動階層的一項運動就是拳擊。
在擂臺上,激烈的搏鬥似乎可以給人們疲憊的神經帶來視覺上的刺激,鬱悶的情緒也可以在全場吶喊的時候得到宣洩。
更重要的是,拳擊臺上百戰百勝的英雄,更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偶像,成為醜國經濟再度“雄起”的象徵。
那個時候,隨便一場拳擊比賽的票房收入很容易就突破百萬美元。
藍領階層們一邊捂緊錢包減少消費,一邊卻盤算著如何買到更加便宜的拳擊比賽入場券,在他們看來,寧可少吃兩個漢堡包,也不能錯過週末的一場精彩比賽。
在這一時期湧現出的眾多拳擊手中,喬·路易斯無愧是王者。
他保持拳王頭銜超過11年,併成功衛冕頭銜25次之多。
他參加過27次重量級冠軍戰,至今仍是史上最高紀錄。
醜國拳擊運動員們問鼎世界冠軍的事蹟鼓舞著民眾,他們的堅韌和勝利在意志消沉的年代為整個國家帶來了希望。
其實關於拳擊在經濟蕭條時期的作用,就像拉塞爾·克勞在著名的賣座影片《鐵拳男人》裡演繹的那個故事一樣:
30年代初,因一些變故而放棄打拳的職業拳擊手詹姆斯一家早已窮困潦倒,就如當時的大部分醜國人一樣,現實的打擊與噩運的頻頻光顧令詹姆斯幾乎絕望。
他無力支付賬單,全家甚至還要靠社會救濟金過活。
儘管如此,在他心底唯一牽掛的就是這個家庭,妻子仍一如既往地給予他很大鼓勵與信心。
出於對家庭的愛,也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詹姆斯下定決心重拾舊業,靠拳擊來贏取獎金養活全家……
這樣一個為家庭而爭取第二次機會拼搏的民間英雄,在影片上映之後受到了大批民眾的擁戴。
用一句辨證的語言就可以很好總結拳擊運動與經濟蕭條的關係——大蕭條催化繁榮了拳擊運動,而拳擊反過來刺激了民眾的情緒和信心。
而包括拳擊在內的格鬥文化的盛行,其實來源於深層的文化與法律,醜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早期的人群都歐洲為主。
公元八世紀歐洲法庭制定了一種新制度:“鬥審”。
並且規定:如果是貴族間的訴訟,就接貴族的習俗;
產生訴訟的雙方以騎馬、穿護身的甲冑進行西洋劍擊決鬥等方式來決勝負;
而如果是平民間的訴訟,則以拳擊來決勝負。
到了中世紀的時候,司法決鬥被西歐各國廣泛採用。
例如,一個人在法官面前控告另一個人犯了某種罪行,而對方堅決不承認,此時法官就會讓兩人決鬥,誰在決鬥中獲勝就能贏得官司。
而輸的一方就算僥倖不死,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時候,如果當事人不服法官的判決,還可以向法官提出決鬥,如果贏了就可以推翻判決。
因為人們相信:在這種由上帝來裁斷的決鬥中,正義的一方是不會被打敗的。
司法決鬥的另一個依據是:在尚武的歐洲人看來,只有怯懦的人才會在決鬥中被打敗,而怯懦就意味著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