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中央公園的興建帶動了當時尚屬郊區的周邊地區的城市化程序。

公園的興建使普通市民有了一個娛樂休閒的去處;

中產階級滿足了他們提高生活品質的願望;

地方政府收到了為數不菲的房地產稅;

當然開發商們也毫不客氣地把開發利益悉數收入囊中。

用後世的話來說是一個多贏的結果,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訊息”。

不過對於房地產所有者以及開發商來說,還有一個“壞訊息”。

這就是在用來收買中央公園用地的500萬美元中,有32%是由周邊的地產所有者負擔的。

從42街到116街,總面積大約為公園面積4倍的公園周邊地區被劃入這一受益者負擔地區。

這就意味房地產開發商,當然最終是房地產所有者必須承擔公園建設的部分費用。

但這種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進行的公益性建設已成為市場經濟下進行城市建設的準則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

鄰近公園的房地產成為紐約高尚社群的根本原因在於這些地區中的居民可以觀賞到或較方便地利用更接近自然環境的大面積綠地。

在代步手段尚處在馬車時代的紐約,居所與綠地之間的距離就顯得更為重要。

那麼中央公園這種在城市中集中建設大規模綠色空間的模式以及集中式大公園——周邊房地產的模式是否是惟一的呢?

從中央公園沿百老匯大道向南,有兩個規模不大的公園,分別是麥迪遜廣場公園和聯合廣場公園。

在兩個公園之間向東就是紐約惟一的一個私立公園——哥蘭摩西公園。

由四周公寓圍合而成的長方形公園僅佔據了大約一個街區的範圍,城市道路在公寓與公園之間穿過。

如果不是公園周圍一人多高的鐵欄杆將這個作為私人空間的“公園”與作為公共空間的道路分隔開來的話,哥蘭摩西公園與普通的街心公園並無二致。

公園的所有權歸周圍公寓中的住戶以及賓館所有。

進入被鐵欄杆圍起來的公園必須透過兩個上了鎖的大門。

除住戶之外,一般市民或訪客只有成為賓館的顧客才有可能利用公園中的設施。

到訪過紐約的人多半會對許多摩天大樓本身留有深刻的印象。

或許也還能記得許多摩天大樓前還設有供人休息停留的廣場或加寬了的人行道。

在享受這些優雅環境的時候,也許會感慨這些財大氣粗的老闆們有時也會對普民大眾給予那麼一點點憐憫。

其實不然,這些經過精心設計的公共空間只不過是房地產商為獲取更多可出售(租)建築面而付出的一點代價。

根據20世紀60年代修訂的紐約市區劃條例中的容積率獎勵制度,開發商在提供一定規模公共空間的前提下可以獲得高出標準容積率的額外建築面。

換句話說,就是以土地換建築面積。這些由私人開發、管理,供公眾使用的公共空間被稱為“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間”。到21世紀,曼哈頓島上共有500餘塊這樣的空間,其合計面積達到中央公園面積的十分之一。

在城市中,尤其是像紐約這樣的大都會中,生活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們利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努力創造出綠色空間。

這一方面體現了人類追求自由的公共活動空間、崇尚綠色、崇尚自然的天性;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城市中的綠色空間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稀缺資源。

從紐約的發展過程來看,像中央公園這樣大規模的綠色空間只有在城市化之前預先規劃設計甚至建造才可以實現。

城市一旦形成,幾乎不存在形成大面積綠色空間的可能。

像“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間”只能是退而求其次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