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原始的炒作(二)(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與嘉寶類似的還有曾經獲得過四次奧斯卡獎的凱瑟琳.赫本,她之所以被稱為“傳奇”,一方面在於其偉大的演技。
另一方面,其透過媒體為大眾所塑造的“桀驁不馴”的形象也是一個原因。
凱瑟琳.赫本作為一名性格女演員,天生對傳媒抱有極其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她對記者持有敵意,每次採訪都給人一種極其傲慢的態度,並且對於自己所拍攝的作品甚至不屑於觀看,部分年輕時所拍攝的作品甚至直到她老年時期才第一次觀看;
另一方面,她也很在意自己在媒體上的各種形象。在檢查傳記作家為她所寫的自傳時,她都會仔細斟酌相關字詞。
據美國女演員簡.方達在其自傳中回憶,凱瑟琳.赫本很鄙視她生孩子這種做法(凱瑟琳從未生過孩子)。
因為她認為,作為一名職業女演員,生孩子必然要影響自己的工作,是一種不敬業的行為。
這種看似很不在意實際上又很在意媒體形象的心理,在黃金時代許多演員的身上都能看到。
在成為一名職業明星的過程中,這些明星真正地成為了傳媒所刻畫的形象,他們享受這種“神化”的過程。
不過,在這些明星中也有一些“異類”想要逃離這種體制。
但在逃離的過程中,代價也是巨大的。
英格麗.褒曼是40年代最有影響的女演員之一,她自出道起,就以“天然美女”的形象示人,聖潔、無暇是人們描繪褒曼時用的最多的詞彙。
她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北歐女武神,瓦爾基里。
光彩照人,明媚端莊,充滿激情。
比起格蕾絲凱利來,她淳樸自然,毫不做作虛榮,更真誠。
側臉無敵,美到極致!笑得真實自然而燦爛,極富感染力。
然而根據她之後的口述,她承認自己在40年代後期就已經厭惡了好萊塢僵化的製片與審查體系。
透過主動聯絡義大利導演羅西里尼,她夢想著拍出一些不同於以往的作品。
不過在拍攝電影的過程中,她與羅西里尼相戀並懷孕,而這時的她還沒有離婚。
有關她婚內出軌並懷孕的訊息立刻震驚醜國輿論界,教皇甚至公開在報紙上譴責英格麗.褒曼。
醜國人紛紛要求這位瑞典女演員滾出好萊塢,因為她的實際做法與電影裡、傳媒裡的她實在太不相符。
褒曼被自己苦心經營的形象所毀滅,就這樣離開了好萊塢,從1949年到1956年,她在黃金時期離開了好萊塢。
而她之所以能回到醜國的原因也是因為她所主演的《真假公主》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解鈴還需繫鈴人,被大眾媒體拋棄的褒曼又被大眾媒體請回了醜國。
所以說,明星,尤其是黃金時代的明星所構建的形象是脆弱的,他們的命運被大眾媒介所主宰著。
換句話說,明星的存在是一種“被建構的個體”。
明星在人們的感知中一直是被媒介化了的現象,明星形象是由媒體文字——營銷、宣傳、影片、影評和評論等一起組成。
徘徊在真正的“人”與“明星”之間,明星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經營著自己的形象。
破壞這種被建構的形象,在一定意義上就承認了“明星”生涯的結束。
好萊塢黃金時期差不多持續了30多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黃金時代基本結束。
其代表性事件是瑪麗蓮.夢露的去世和電影《埃及豔后》的慘敗,黃金時代結束同時意味著明星制的終結以及“新好萊塢”時代的到來。
新好萊塢時代的明星將以一種全新的媒介形象出現在公眾眼中,這一時期的明星形象與當前主流明星幾乎沒有區別。
直到網際網路時代的出現,這一時期的格局才會出現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