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最後一搏(二)(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在1917年秋季,舍爾還派出巡洋艦和驅逐艦對來往於英國和挪威之間的護航船隊展開攻擊。
10月17日,正值里加戰役的高潮階段,2艘新近服役的輕巡洋艦“綠頭蠅”和“牛虻”號在設德蘭群島以東約50海里處成功攔截了一支英軍護航船隊。
他們將12艘貨船中的9艘送下海底,順手還擊沉了2艘英軍驅逐艦,凱旋而歸。
英國人很快展開反擊,貝蒂計劃派出以大型輕巡洋艦“光榮”和“勇敢”號為核心的快速編隊襲擊在赫爾戈蘭灣進行定期掃雷任務的德軍艦艇。
引誘在威廉港駐泊的德軍戰列艦出航,再以埋伏在快速編隊後方的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加以殲滅。
英軍艦隊在11月17日實施進攻,雙方艦隊在雷區之間進行了一場異常危險的追逐戰,當留守港內的“皇帝”和“皇后”號戰列艦出海增援時,英軍快速編隊開始後撤。
但謹慎的德國人並未深追,這次被稱為第二次赫爾戈蘭灣海戰的戰鬥就此落幕。
1917年12月12日,德軍戰艦再次襲擊了挪威護航船隊,第2驅逐艦支隊在戰鬥中成功擊沉了6艘貨船和包括“鷓鴣”號驅逐艦在內的5艘護航艦艇。
1918年2月,第2驅逐艦支隊突然南調,對多佛爾海峽的英軍巡邏艦艇發起突然襲擊,擊沉了8艘輕型艦艇。
兩個月後,舍爾再次策劃襲擊挪威護航船隊,並出動了公海艦隊主力,由希佩爾率領戰列巡洋艦部隊在輕巡洋艦和驅逐艦伴隨下作為前鋒,舍爾率領主力艦隊斷後掩護,力圖抓住英國艦隊一部加以殲滅。
德國艦隊於4月23日夜間隱蔽出航,不巧的是航進途中“毛奇”號戰列巡洋艦發生嚴重故障,失去行動能力,只能發報求援,暴露了艦隊行蹤。
舍爾只好取消作戰,艦隊調頭返航,途中“毛奇”號又遭到英軍潛艇E42號的雷擊,所幸控制得當,沒有沉沒,堅持到返回港內。
德國公海艦隊在戰爭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出擊就這樣草草收場了。
其實德國海軍是想做最後一搏的,他們也不是甘心認輸,但奈何國內心不齊。
1918年9月,霍爾岑道夫因為健康原因辭去海軍總參謀長的職務,由舍爾接任,公海艦隊的指揮權則移交希佩爾。
10月間,德國陸軍在西線戰場上遭遇挫敗,面對協約國的大規模反攻力不能支,德國政府也開始尋求結束戰爭的途徑,但海軍高層依然寄希望於最後一搏。
希佩爾奉命擬定了一項作戰計劃,準備與英國大艦隊進行決戰,並得到舍爾的批准,海軍方面完全不在乎政府為達成停戰而進行的外交努力。
10月27日,希佩爾下令艦隊集結,準備作戰,但是厭戰已久的基層水兵已經風聞停戰在即,部分戰列巡洋艦和輕巡洋艦上計程車兵拒絕執行命令。
到10月29日,整個第3戰列艦分艦隊的水兵們也加入了對抗的行列。
為了防止發生大規模兵變,希佩爾命令將第3戰列艦分艦隊調往基爾,結果反而激起艦隊基層更大的不滿,最終在基爾港揭竿而起。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宣佈停戰。最後,公海艦隊終於在11月20日駛離港口,但他們並不是去作戰,而是向英國人投降。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在經歷了四年大戰之後,曾經強大的德意志帝國正在步入死亡。
儘管德國陸軍仍在奮力戰鬥,而且事實上已經將俄國擊敗,但是由於英國的海上封鎖無法打破,德國的經濟生產資源已經枯竭。
忍飢挨餓的老百姓已經無力再為他們身處前線的子弟兵送去更多物資給養了。
而且,受到俄國革命的影響,厭戰情緒正在德軍中蔓延。
同時,在西線,由於美國的參戰,協約國實力大增。
到夏季結束時,德軍不得不開始向本土潰退。
由於已經身陷絕境,德國於10月4日宣佈接受美國總統威爾遜的“14點計劃”,以此為基礎,與協約國談判停戰。
但是,即便已經開始談判,德國仍希望獲得儘可能寬大的停戰條件。
德國人把希望寄託在實力仍然完整的德國海軍身上。
德國人知道,在兩百多年前的第二次英荷戰爭的中,荷蘭海軍就曾攻入泰晤士河,從而逼迫英國在談判桌上讓步,為自己贏得了體面的和平。
如今,德國人打算故技重施。
其具體作戰計劃是,首先,以法國北部和比利時沿岸作為基地的德國海軍輕型艦艇將對英國泰晤士河口進行一系列突擊,引誘駐守蘇格蘭斯卡帕灣的英國主力艦隊南下馳援。
接下來,早已埋伏在英國艦隊航道附近的德軍水雷和潛艇將對航渡中的英國艦隊實施攻擊,竭盡全力削弱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