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最後一搏(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同時,舍爾還意識到在這個問題上必須得到陸軍方面的支援。
舍爾派出特羅塔拜訪了陸軍的頭面人物保羅·馮·興登堡元帥和埃裡希·魯登道夫上將,此時陸軍在索姆河戰役中損耗巨大,也急於尋求打破戰爭僵局的手段。
舍爾透過特羅塔向魯登道夫轉達了海軍的觀點,無限制潛艇戰是贏得最後勝利的必要手段,應該儘可能快地實施這一作戰。
11月22日,舍爾前往陸軍總司令部,向皇帝本人、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闡述了他的觀點,並表示必須在1917年2月1日開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
而在幾天前,魯登道夫親自向霍爾岑道夫表示陸軍對於無限制潛艇戰的贊同。
得到足夠的警戒護航兵力,間接削弱了公海艦隊的遠洋作戰能力。
實際上,霍爾岑道夫並不難於被說服,他很快就放棄了遲疑的態度,在12月22日向興登堡遞交了一份至關重要的備忘錄。
在這份檔案中海軍總參謀部對英國的造船能力和航運能力進行了評估。
並認為如果集中全力對英國的海運線實施打擊,有望在1917年秋季取得決定性的效果,而無限制潛艇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
德國人對自己很自信,認為這一戰術能夠取得空前盛果,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
雖然霍爾岑道夫在備忘錄中不能保證英國會在幾個月內屈膝投降,但他堅稱不實施無限制潛艇戰的後果將難以想象。隨著軍方高層達成一致,套在潛艇部隊頭上的項圈即將被解除。
提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1909年至1917年間擔任帝國宰相,他反對展開無限制潛艇戰,但迫於軍方壓力在1917年初放棄了反對意見。
最後的決定將在1917年1月9日一次高階會晤中做出。
在會上霍爾岑道夫再次向政府領導人及軍隊統帥們強調了重開無限制潛艇戰的必要性。
面對軍方的強硬立場,帝國宰相提奧巴爾德·馮·貝特曼霍爾維格表示不再反對,最終由威廉二世拍板敲定,自1917年2月1日起重開無限制潛艇戰。
德軍潛艇可以不加警告地擊沉任何遭遇的協約國和中立國船隻,無論它是否具有武裝。
然而,這一決斷很快就導致了德國政治家們最擔憂的後果——醜國在1917年4月正式對德宣戰!
自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海軍就將主力集中在北海方向,而波羅的海一直是一個次要戰場,德國海軍在那裡主要依靠少量巡邏艦艇和雷區維持局面。
由普魯士親王海因裡希海軍元帥指揮的波羅的海艦隊在開戰後得到一些過時的老式岸防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加強,以1914年的標準看這些戰艦都已經不適於參加艦隊交戰。
對於德國海軍來說,波羅的海戰場的開局十分糟糕。
1914年8月,輕巡洋艦“馬格德堡”號在芬蘭灣擱淺,匆忙棄艦,俄國海軍從這艘未被充分破壞的戰艦上繳獲了密碼本,從而為協約國方面破譯德國海軍密電提供了便利。
1914年11月,波羅的海分艦隊再遭重創,裝甲巡洋艦“腓特烈·卡爾”號在梅梅爾近海實施對岸炮擊時觸雷沉沒。
1915年夏季,為了支援德國陸軍在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攻勢,德國海軍將公海艦隊的部分主力艦經由基爾運河調往波羅的海。
其中包括第1戰列艦分艦隊的8艘無畏艦和第1偵察艦隊的3艘戰列巡洋艦,會同波羅的海分艦隊的第4戰列艦分艦隊的前無畏艦一道組成一支實力強大的艦隊,於8月間實施了突入里加灣的作戰。
然而,面對俄國海軍佈設的密集雷區和俄軍艦艇的頑強抵抗,作戰未能取得成功,相當數量的輕型艦艇被水雷擊沉,“毛奇”號戰列巡洋艦被英軍E1號潛艇的魚雷擊傷。
從1914年10月開始,英國海軍就分批向波羅的海派遣潛艇,支援俄國海軍的作戰,並且屢獲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