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勇敢號在1917年4月首次受到戰火的洗禮,當時她被U43潛艇攻擊,後者剛剛在4月8日離開德國前往愛爾蘭海進行戰鬥巡航。

U43擊沉了許多艦船,其中之一是從彭薩科拉開往利物浦的744噸美國帆船伍德沃德·亞伯拉罕號。

4月22日夜7時10分,亞伯拉罕號在位於英國海岸以西約400英里處的北緯51°23‘,西經19°51’被U43攔截,最終在船員棄船後被U43用炸彈炸沉。

隨後U43繼續向東航行,並在4月23日上午9時於約北緯51°、西經18°與勇敢號遭遇。

勇敢號剛於4月21日從普利茅斯出發,在兩艘驅逐艦的陪同下前往斯卡帕灣。

U43發射了兩枚魚雷,但都從勇敢號的艦艏擦過。

……

總而言之,想要還原第二次赫爾戈蘭灣海戰,就必須一比一復原那幾艘光榮戰艦。

但這樣一來,成本就太高了,至少不是黎耀陽能承擔起的。

他拍電影可不是為了追求藝術,純粹為了把錢洗的乾淨一些,又不是冤大頭,憑什麼幹賠本買賣。

但有時候事情不以他的意志為轉移,當他向上面表達出抗議後,劇組就被強制停工了,理由是擾民!

就離了個大譜,拍攝地方圓3公里沒個人影,擾人?擾鬼還差不多!

不過海軍部方面也不是完全不講道理,專門派出一位顧問加入拍攝中,併為劇組詳細解釋了軍方的要求。

就是要把德國釘死在恥辱柱上!

黎耀陽聽說後,沉默了十來分鐘,然後說了一句話:

“把我的名字從電影裡刪除!”

他要確保明面上,這部電影跟他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儘管德國是一個大陸國家,但威廉二世希望他的帝國能夠執掌全球的海權,而德國公海艦隊就是這一熱望的具體體現。

在一戰前的十餘年間,德國傾力擴建海軍,在耗費鉅額國帑的同時,也引發了與英國的海軍軍備競賽。

當一戰爆發時,英國海軍無論在總體規模上還是在主力艦實力上相比德國海軍依然佔據優勢。

根據後世歷史學家的傳統觀點,自戰爭爆發伊始,德國海軍就缺乏明確的對英戰略,德國海軍的高階將領們始終在水面交戰和無限制潛艇戰之間搖擺。

在戰爭前期,德國水面艦隊進行了一系列有限的戰術行動,尋找機會削弱對手,此類行動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達到了頂峰。

然而這場海戰規模雖大,結果並不具有決定意義,北海上的交戰格局並未發生改變。

日德蘭海戰使得德國海軍高層意識到無法透過艦隊交戰贏得戰爭,從而在戰爭後期將作戰重心置於潛艇戰,而其龐大的水面艦隊則鮮有作為。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海軍基層官兵計程車氣日漸低落,厭戰情緒持續增長。

最終在1918年11月釀成兵變,徹底剝奪了公海艦隊的作戰能力。

從總體上說,上述觀點是準確的,但具體而言又極度模糊了德國水面艦隊在日德蘭海戰之後的行動。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戰爭後期無限制潛艇戰所取得的突出戰績的影響,潛艇部隊相比水面艦隊更接近於取得決定性的戰果。

戰後,昔日德國海軍的巨頭們,比如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和萊茵哈德·舍爾,都按照這一基調描述戰爭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