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巨大的利潤(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雖然在戰爭期間,大馬車之路行人少,但並非完全閒置。
差不多同一時期,在路上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卡羅萊納內陸的開發。
起初,大部分從費城遷出的人,行進到弗吉尼亞西南部,便不再前行。
因為當地的山谷裡,水源充足,氣候溫和,土壤也還不錯,人們沒有必要繼續南行了。
但山谷的承載力也是有限的,久而久之,藍嶺背後的谷地的人口數量也達到了負荷。
然而,新的移民不斷地到達費城,又繼續沿著大馬車之路南下,阿巴拉契亞谷地再也無法容納更多的人。
於是,這些後來的移民只得繼續深入南方。
再往南,就是尚未開發的卡羅萊納內陸地區了。
當時的北卡和南卡殖民地,大部分居民點都在沿海一帶,內陸區域只有在大河兩岸才有城鎮。
廣闊的內陸其它區域幾乎是荒無人跡的。
1750年代,一位叫做莫幹·布萊恩特的丹麥後裔,帶著家人,從賓夕法尼亞南遷。
到達了弗吉尼亞西南部之後,他們發現該地區早已沒有了留給自己家族的空間。
於是他和他的家人們繼續前行,穿過了通向南方的謝南多厄谷地,路過了一座名叫“引航山”的山峰,來到了屬於北卡羅萊納的皮埃蒙特丘陵地區。
布萊恩特在皮埃蒙特丘陵上安頓了下來,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布萊恩特據點”。
布萊恩特也是貴格會的信徒,因此在七年戰爭之後,他的據點也吸引了許多後來者的投奔。
這批後來的人裡,除了貴格會信徒以外,還有很多摩拉維亞弟兄會和阿米希教會的信徒。
摩拉維亞弟兄會起源於歐洲的波西米亞(捷克),在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開啟之前,他們就曾公開反抗羅馬教廷。他們的理念是每個人都要平等自由地生活、不應受到統治者的約束。
後來,遭到羅馬教堂和世俗君主雙重迫害的摩拉維亞信徒輾轉歐洲各地,其中一支遷到了萊茵河谷,又隨著德國人移民到了北美。
阿米希教會則是起源於瑞士,18世紀初轉移到賓夕法尼亞,是一個保守的教派,信徒都崇尚簡樸的生活。
尚未開發的卡羅萊納內陸,是這兩個教派的理想樂土。
對於摩拉維亞弟兄會來說,這片寥無人跡的土地上,沒有政府的管理、沒有稅收、也沒有宗教思想的禁錮,正好可以建立一個新的自由、平等、公共的社會。
而對於阿米希教會來說,這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土地,正好是可以保持簡樸、自然的生活狀態的歸隱之所。
於是,這兩個教派的信徒在這裡落地生根。
他們以布萊恩特據點為中心,繁衍生息,僅僅過了兩代人,卡羅萊納的內陸便建立起了一座座村莊,一直延伸到薩凡納河沿岸,佐治亞的邊境。
布萊恩特最初選擇落腳的皮埃蒙特丘陵,後來發展成了以夏洛特、薩爾斯伯裡和溫斯頓薩勒姆一線為中心的北卡羅萊納最繁華的地帶。
布萊恩特在謝南多厄谷地裡探明的那段路,也被稱為“卡羅萊納之路”。
到後來,更多的摩拉維亞信徒跟隨而至。
路上經過的那座幾十公里以外便能看見的“引航山”,成為了醜國摩拉維亞信徒的一個精神象徵。
當他們順著大馬車之路南下,看到這座形狀特別的山峰時,便知道,前方就是北卡羅萊納,就是自己的家園。
卡羅萊納的內陸壯大了,來自北方的康尼斯托加馬車紛紛駛上了這條路,把隱藏多年的卡羅萊納內陸地區和弗吉尼亞、賓夕法尼亞等發達區域連成了一體,因此這一段路也被歸為了大馬車之路的一部分。
在大馬車之路的帶動下,南方各殖民地的內陸地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這還不是大馬車之路的所有的歷史功績。在獨立戰爭期間,大馬車之路成為了殖民地大陸軍最重要的補給線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殖民地最終的勝利。
由於南北方的經濟差異,獨立戰爭時期,南方的幾個殖民地打得很艱難。
英國擁有殖民地所沒有的制海權,南方各地的沿海城鎮均被英軍封鎖。
雖有法國在牽制英國海軍,但以種植業為主的南方,在後勤上仍然相當吃緊。
特別是北卡羅萊納殖民地的軍隊,一直是被英軍重點圍攻的物件。
而在八年時間裡,支援著北卡羅萊納堅持抗爭的,就是這條大馬車之路:
物資和兵員可以透過這條路,直接通向遠離被英軍封鎖的海岸線的卡羅萊納腹地,為南方的前線提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