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路(四)(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公告》頒佈後,在十三個殖民地裡引發了軒然大波。
在禁止向西開墾線以西,英國人建好的房屋和據點都被政府沒收、封存,私自越線開墾甚至狩獵的人都會被逮捕。
要知道,在大印第安戰道以西,是水草豐美的俄亥俄河谷及物產富饒的田納西森林,那裡不僅有肥沃的土地,還有各種礦產資源,以及當時在歐洲非常受歡迎的海狸毛皮。
在《公告》頒佈之前,就已經有許多英國人沿著大印第安戰道翻山越嶺,穿過阿巴拉契亞山前往西部去尋求財富。
而《公告》的提出,讓大印第安戰道從英國人的發財之路變成了發財的屏障,自然引發了強烈的不滿。
殖民地內部怨言四起,暗流開始湧動。
十多年之後,在一系列其它事件的累積作用下,這些湧動的暗流最終在列克星頓匯成了洪水,演化成了獨立戰爭。
醜國的獨立對於各部印第安人來說是個壞訊息。
獨立戰爭之後,逐漸站穩腳跟的醜國人對東海岸的印第安人展開了驅逐和清洗。
大印第安戰道沿線的各個部落先後遭到了攻擊,要麼像易洛魁人一樣分崩離析,要麼向切諾基人一樣被遷到了西部的俄克拉荷馬。
英勇的肖尼人以大印第安戰道為掩護,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一度給美軍造成了較大的麻煩,但最終也寡不敵眾,難逃失敗的厄運。
肖尼人的戰敗,標誌著大印第安戰道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此後,大印第安戰道的大部分路段不再有人行走,被逐漸地荒廢掉了,部分最重要的山口,後來修建了公路。
後來醜國的11、15、30和219號公路,都和曾經大印第安戰道的部分險要路段有所重合。
少部分戰道被納入了一些公園或保護區,人們仍舊可以目睹它們的模樣。
如今的大印第安戰道大部分早已被灌木和荊棘吞沒,無跡可尋,但它在醜國早期的原住民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無法抹去的。
它是北美大陸上出現過的第一條長距離的交通要道,是不同文明之間早期交流不可替代的途徑。
而從殖民時代到醜國建國初期,有一條從費城通往南方地區的路,在交通、戰爭以及文化發展上,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就是著名的大馬車之路,也被稱為醜國南方的母親路。
華夏有母親河,醜國有母親路,雖然各不相同,但意義都一樣,都承載著人們活下去並發展下去的希望!
大馬車之路的北端起點,在賓夕法尼亞的最大城市費城,因此它也被稱為“通往費城的馬車之路”。
從費城出發,大馬車之路向西,經過蘭開斯特和約克,在葛底斯堡以西鑽進了阿巴拉契亞山,然後折向南方。
沿著藍嶺山和阿勒格尼高原之間南北走向的阿巴拉契亞大谷地,穿過弗吉尼亞、北卡羅萊納和南卡羅萊納,最後到達佐治亞薩凡納河畔的奧古斯塔,全長約1300公里。
和大印第安戰道一樣,大馬車之路最初也是印第安人用於狩獵的道路,被稱為戰士通道。
1682年,英國貴族威廉·賓考察並開發了紐約以南的區域,建立了賓夕法尼亞殖民地,首府設在特拉華河沿岸的費城。
由於威廉·賓信奉的是崇尚寬容、平等與和平的貴格會(基督教的分支),他治下的費城政治清明、思想開放、商貿興盛、社會和諧、信仰自由,因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
這些移民中,有很多是捨棄了經濟繁榮的新英格蘭而投奔費城的。
同時,附近的原住民部族也都被費城接受。
於是,費城及其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後來居上,成為了當時發展最迅速的英屬殖民地。
在1730年到1750年期間,費城又迎來了一波大規模的移民。
這波移民主要來自歐洲,大部分是德國和愛爾蘭的後裔。
這些人來到費城是因為他們老家的動亂。
那時的德國沒有統一,分裂為很多名義上隸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小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