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路(二)(第1/3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坎伯蘭可以說是聯通大西洋和中部大平原的紐帶。
開啟北美的地形圖就會發現,阿巴拉契亞山大致是由北往南,從楓葉國東部一直延伸到醜國南部的佐治亞、阿拉巴馬一帶,幾乎和大西洋海岸平行。
這樣一來,大西洋沿岸分佈的平原,就和廣袤的中部大平原隔開了。
雖然阿巴拉契亞山和很多別的大型山脈比起來,海拔落差並不算大,但它是一座褶皺山,地質史上前後經歷了三次造山運動和長時間的侵蝕,形成了相互平行的很多組小山脈,地形十分複雜。
在殖民時代,阿巴拉契亞山就成了一道天然屏障,阻擋了大西洋沿岸的英國殖民地向西擴張。
17世紀,雖然南方的菸草種植業和新英格蘭的手工業、漁業和造船業養活了北美的英國殖民者,但還是有人不滿足。
有的英國殖民者希望繼續向西,到阿巴拉契亞山的另一邊去。
去幹什麼呢?打獵!
北美洲生活著一種動物——海狸。
用海狸毛皮製成的衣服,在歐洲上流社會很受歡迎。
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比所謂的“鈔票作物”菸草的效益更高。
想要打到更多的海狸,就必須要往西邊去,向西去,就要翻過阿巴拉契亞山。
這樣,阿巴拉契亞山就成為了獵人和財富之間的一道最大的障礙。
所幸的是,大自然在鑄造阿巴拉契亞山的時候,留出了一道大致東西走向的缺口——它就是坎伯蘭隘口。
在大約三億三千萬年前,地殼運動在大山谷以西的阿巴拉契亞山支脈坎伯蘭山上壓出了一條巨大的逆向斷層,把原本位於地下深處的質地比較鬆軟的岩石帶到了地表。
於是在各種侵蝕作用下,鬆散岩石被剝落,一條裂縫在坎伯蘭山上逐漸生長。
大約三億年前,一顆大約有三個籃球場那麼大的隕石撞向了地球,正好擊中了這個裂縫。
巨大的衝擊力把這片原本就比較脆弱的岩石徹底擊碎。
從此,一個深兩百多米,長三千多米的隘口就形成了。
它把這一段的山體攔腰截斷,聯通了大山谷和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低地。
從此,東海岸和中部大平原之間,便有了一道互相連線的通道。
實際上,阿巴拉契亞山中的險要隘口並不少,比如特拉華河峽谷、大莫卡辛隘口和斯庫基裡山口等。
但是,這些隘口要麼在大山谷以東、只切開阿巴拉契亞山的一部分,要麼有河流險灘或沼澤地阻隔,都不足以形成一條通往西部世界的便捷通道。
只有坎伯蘭隘口,在大山谷以西、阿勒格尼高原以南、最薄弱的坎伯蘭山上將其完全切斷,且隘口中沒有河流,人可以比較輕鬆地通行。
切諾基和肖尼等印第安人部族很早就把坎伯蘭隘口當作自己的交通要道。
英國的獵人們也在17世紀發現了它。
1670年,坎伯蘭隘口第一次被做海狸毛皮生意的商人發現。
18世紀中期,弗吉尼亞的探險家托馬斯·沃克率隊考察阿巴拉契亞山,來到了坎伯蘭隘口的東端,他正式把這個隘口標註在了地圖上,並以當時的英王喬治二世的兒子坎伯蘭公爵的封地為其命名。
此後,獵人們紛紛湧向了此地,借道前往阿巴拉契亞山的背後,去尋找更多的海狸。
阿巴拉契亞山背後的世界從此開始吸引更多英國殖民者的眼光。
他們瞭解到,在坎伯蘭隘口的另一頭是森林密佈的肯塔基,擁有無盡的木材資源以及不少的可供狩獵的野獸;
肯塔基往北走有一片水草豐美的低地,叫做俄亥俄河谷地區。
於是在1748年,弗吉尼亞殖民地成立了俄亥俄公司,派人透過坎伯蘭隘口,前往俄亥俄河谷地區勘測土地,準備將其據為己有。
然而此舉卻刺激到了法國人。
法國人從聖勞倫斯河進入北美洲,然後渡過五大湖,順著密西西比河南下,一直抵達新奧爾良,整個北美洲中部都是他們的勢力範圍,包括俄亥俄地區。
英國人和法國人本來就互相敵對,弗吉尼亞殖民地和法國人就俄亥俄歸屬問題的矛盾也不可調和,於是便於1754年爆發了法印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