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除了上述幾種手段,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直至後世仍被沿用的技術——反潛迷彩。

一戰的英國畫家們,特別是抽象派畫家們,曾經被集合起來,從事重要的反潛戰工作:為艦船畫反潛迷彩。

反潛迷彩並不是為了隱藏艦船,花花綠綠的艦艇相當顯眼,其主要作用是造成攻擊方的錯覺和誤判,讓火炮和魚雷打不到。

這個高招是一名動物學家提出的,1914年9月,著名動物學家格雷厄姆.科爾先生給海軍大臣丘吉爾寫信,祥細說明艦船迷彩的妙處。

根據科爾先生長期看動物經驗,斑馬、長頸鹿、美洲豹等動物,長著美麗的花紋,看上去很滑稽可笑。

但運動起來,這些花紋打破了動物與背景間的結構線條,會非常難以識別和捕捉,科爾先生的高見受到了重視並被採納。

於是,戰場最精彩的一幕拉開了。

英國的艦艇紛紛的畫上線條粗獷奔放的迷彩,堪比畢加索先生的作品,當時大洋上艦船披著這種抽象畫來來往往,為苦逼的戰爭年代增添了不少亮麗的色彩。

為這些艦艇畫迷彩是個大工程,每條艦的迷彩要結合船的實際情況來畫,造成當時英國的畫家相當搶手。

說白了就是讓你眼暈。

反潛迷彩的主要用色有黑、綠、藍、白四種,近看起來,就象是闖進瘋人院裡的大森林。

不過遠看起來,這些線條破壞了艦船的外形輪廓,使攻擊起來相當困難。

有的船被畫得要即將沉滅,有的船被畫成反向開進,重點是船頭水線部位,要做特別處理。

因為當時的主要靠觀察船頭激起的浪花判斷船的速度,亂畫的浪花很容易讓觀察者產生錯覺,判斷不準速度。

當時的魚雷都是非制導的直航魚雷,速度大約30節(每秒15米)。

假如距離2000米的話,需要航行133秒,如果目標艦的速度估計差了10節(每秒5米),等魚雷航行133秒到達目標的話,就有665米的誤差,這樣的話幾乎打不到船的。

反潛迷彩的作用難以統計,能夠確定的是,二戰時期,反潛迷彩還在大量的使用。

反潛迷彩是表面迷惑,Q船的存在就是從表面到骨子裡的雙重迷糊。

作為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後裔,英國皇家海軍對反潛戰的傑出貢獻之一,是把表演藝術與戰爭藝術的無縫對接,發明了有史以來最奇葩的反潛神器Q船。

開戰不久,德國潛艇的擴大了襲擊範圍,把英倫三島周圍都列為交戰區,於是英國人發明了Q船。

Q船準確的名稱是偽裝反潛艦,因為絕大多數Q船的母港是位於愛爾蘭南部的女王港,為了隱藏其用途,所以英國人給起了Q船這個名字。

Q船的來源五花八門,沒有統一的,其實類似於“釣魚執法”,基本要領是把民船加上火炮、魚雷後來還有深彈等並仔細的偽裝起來。

Q船的空艙裡塞滿了木材或棺材,即便吃上魚雷或炮彈也不容易沉沒,Q船一付人畜無害的樣子出沒在德國潛艇活動海域,引誘德國潛艇浮出水面。

等德國潛艇浮上水面並且靠近後,再突然襲擊,擊沉潛艇。

不被認出來是Q船成功的前提,所以Q船的船員經過充分的表演培訓,甚至捱了炮打死了人也得咬呀挺住,直到德國潛艇靠到身邊再動手。

戰果很快就來了,1915年7月24日,當時最新型的德國潛艇U36艇,在蘇格蘭外海,抓獲了一艘丹麥商船。

德國正登船轉運物資時候,遠處駛來了一條掛美國旗的小船(300多噸,比U36還小)。

看到送上門的肥肉,德國艇員們樂開了花,急忙追了上去,併發炮警告。

這是一條看起來很平常的小貨輪,在德國水兵們眼裡,貨輪上的船員們在甲板上的狼奔矢突,收拾細軟,甚至於放下了救生艇“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