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訂閱!求票票!)

《大西洋上的炮聲》主要講述的是一站時期,發生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戰鬥。

這也是醜國人第一次正兒八經的參與海戰。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站爆發,戰爭雙方分為兩派,一個是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另一個是德國和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

隨著戰爭的深入,雙方都深陷於痛苦的膠著狀態。

怎樣打破這種僵局呢?

就要看誰能拉一個有實力的盟友到自己的陣營,而當時最有實力充當決定戰局勝負的關鍵盟友是美國。

眾所周知,醜國是在一戰後期參戰的,那麼英國是怎樣拉醜國入夥的呢?

利益!

英國很有心機,早就想拉醜國進來,但醜國曆史上奉行“門羅主義”,也就是醜國的第五任老大門羅,提出不要歐洲插入美洲的事,也不想美國介入歐洲的事。

這樣醜國就有時間來消化在美洲、南美、中美以及太平洋地區,透過擴張獲取的一些紅利。

當時的醜國老大威爾遜競選時,曾承諾保持中立,從而成功獲選,因此想讓他同意加入一戰,是非常難的。

但是假設讓醜國在英國和德國之間選邊站,無疑它會選擇日落帝國,畢竟同根同源講相同的語言,而且醜國早期的很多體制就是照搬英國的,醜國對英國有種天然的親近感。

而德國則不同了,從民族、語言、體制等方面來看,醜國都不可能站在他們一邊,德國也深知這點,因此德國也沒考慮拉攏美國入夥,只想著怎樣防止它加入對方陣營。

本來醜國宣稱保持中立,德國也不用擔心,但到了1917年,形勢起了變化。

德國擅長打陸地戰,海上作戰卻完全不能和英國匹敵,因為英國的海上實力是幾百年積累下來的,德國儘管想趕超,一時半會還很困難。

英國海軍在德國沿海港口封鎖了德國海軍,在1916年著名的日德蘭大海戰中,德國海軍雖然佔了點上風,但還是無法突破封鎖。

於是德國決定啟用無限制潛艇戰來反制。

所謂無限制潛艇戰,就是不管是軍艦和商船,也不管是參戰國還是中立國,只要出現在戰區之內的船隻,就使用潛艇進行攻擊,事先連招呼都不打。

不分青紅皂白地見誰打誰,雖然有些不講理,但是卻很有效。

因為很多中立國家見狀也不敢冒險運輸物資給英國了,而英國很多物資都依賴進口。

如果封鎖英國幾個月,英國人就得餓死了。

但是這種做法得罪了一大幫國家,醜國就是其中之一,不讓資本家們掙錢了,斷他們的財路還有好日子過?

當然,還有一樁誘因,雖然沒什麼卵用。

早在1915年5月,一艘德國U型潛艇發射魚雷襲擊了橫跨大西洋的客輪“路西塔尼亞號”,1000多名平民因此而喪生,其中124人是醜國籍。

這在醜國激起了民憤,隨後醜國老大向德國發出警告。

如果德國再這樣做,醜國會立刻加入協約國陣營,向德國宣戰。

德國迫於各方壓力,只好妥協。

可是到了1917年德國故伎重演,又開始實施無限制潛艇戰。

無限制潛艇戰不僅讓很多醜國人喪了命,而且還觸犯了醜國的利益,要知道戰爭使美國失去了很多國家的貿易往來,不從協約國彌補,國內的經濟可怎麼辦。

這才是根本!

況且英國從醜國大量購買戰爭物資,設法向醜國貸款了100億,這樣醜國的利益就同協約國綁在一起了。

如果協約國戰敗的話,哪有錢還呢?

因此,德國對醜國有點不放心,擔心醜國加入英國的陣營,就想搞點事情,讓它後院起火,迫使醜國無暇顧及歐洲的事情。

於是德國緊接著又做了兩件事情,本想阻止醜國參戰,結果卻起了反作用。

一件事是派出間諜,在醜國本土煽動工人罷工,還到處安放炸彈破壞,後來被醜國特工發現了,引起了民憤。

另一件事是外交烏龍事件。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