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梅先生訪美(一)(第1/4頁)
章節報錯
(求訂閱!求票票!)
在世界文化交流的歷程中,特別是來到華夏傳教的西方早期傳教士,非常推崇講故事的形式、內容和籌資能力。
但真正決定故事講述成敗的關鍵,是承擔“傳教士”角色的“故事員”。
同樣的事情放到資本身上,能否成功上市,講故事的人和敘述能力也很重要,請參考傑克馬。
而前世梅大師第一次訪美,最重要故事員當然是梅蘭本人,但也離不開另外兩位故事員——齊山茹和張春鵬的助攻與配合,這是一出京劇之外的“三人轉”,缺一不可。
為什麼說梅大師無可替代?
首先,梅蘭所獨具的幾個素質無人可比,更無人可代。
第一,精湛的京劇表演藝術。
作為華夏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當然,他現在還沒被公認,但也要不了幾年了。
梅大師不僅京劇功夫一流,而且他在男扮女裝、超群唱功、優美舞姿等方面,徹底征服了醜國觀眾。
用戲劇的形式講故事,既少了無聊的廢話,也增強了故事本身超越種族與文化的穿透功能。
在醜國觀眾眼裡,梅大師的頭、頸、肩、手、腰、眼、袖和舞臺行走的動畫,都表達出“一種純粹的快樂”。
所以,觀眾需要一個晚上只看梅的眼睛,另一個晚上看他的手,再一個晚上看他在舞臺上移動時自由的美麗動作,就足夠領會這項藝術了。
第二,博採眾長、吐故納新的傑出能力。
梅大師的興趣愛好並不侷限在京劇,自幼喜愛文學和藝術,尤其是廣交學界和各界朋友。
梅宅一直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常與京劇理論家和導演藝術家切磋演藝。
而且在交友與交流過程中,培養了一種聞過則喜、不斷改良的能力。
這種與時俱進、不斷革新的特質,既能適應和順應醜國觀眾的喜好、促進京劇在醜國社會的本土化,也能保持京劇形式、內容和劇目在堅持原味中,不斷創新。
而這種平衡傳統與創新的能力,正是一個故事員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蘇格爾在他的書中就認為,“梅氏深受西洋藝術的影響,他把現代進步的戲曲原理吸收到華夏舊劇裡面去,但卻沒有損及華夏舊劇古色古香的傳統”。
第三,忍辱負重、堅韌不拔的品性。出生梨園世家的梅蘭芳具有忍受權貴欺凌和金主剝削的耐力與情商,而且一旦從藝,不管碰到怎樣的艱難困苦,絕不放棄。
例如,為梅蘭芳聯絡劇場和演出打前鋒的司徒校長秘書傅先生,突然在梅啟程醜國前幾天來了一份電報:此間經濟危機,請緩來;
第二天,傅又來電:“如來要多帶錢。”
經過長考,梅大師以少有的激動口氣說:“走!”
“歡送會已開過,艙位定了,如果臨陣收兵,將傳為笑柄。”
然後,梅突然提高了聲調:
“這是一次冒險,但我必須拿出勇氣來冒這個險。”
梅蘭在從霓虹到楓葉國的遠洋客輪上,經常聽到輪番演奏的美、英、法、日四國國歌,但就是沒有華夏國歌。
對此,梅召集團員表示,“不必過於憤慨”,我們需要“身修而後齊家,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才能太平。若是人人能夠如此,我們的國歌,自然有在全世界奏演,使全世界人民肅立致敬的那一天”。
第四,待人接物的謙卑與處世為人的低調。
梅蘭作為一個當時年薪高達75萬美元的戲劇名角,竟然言談舉止如此溫良恭儉讓,深得醜國觀眾的讚許,極大地強化了文化外交的親和功能。
他在紐約訪問期間,毫不吝嗇地利用演出間隙的時間,最大限度地與醜國公眾見面、互動。
幾乎每天都在學術聚會、時尚接待、社群餐敘之中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