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湖街設計的芝加哥“L”高架鐵路。

始建於19世紀90年代的芝加哥地鐵不乏趣聞逸事,它對芝加哥中心城區形態的塑造影響巨大。

可以想見的是,芝加哥“L”高架鐵路的誕生必定充滿傳奇色彩。

1893年,伴隨著哥倫布紀念博覽會的開幕(世博會也擁有自己的高架鐵路),世界上最早的鐵軌之一沿著湖街修建起來。

這項看起來不可思議,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反社會態度的冒險計劃的背後推手是那些講求實際的企業家,他們看到了這個計劃背後的鉅額利潤。

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查爾斯·泰森·葉凱士。

伊利諾伊州法律規定,只有經過沿線所有業主許可,才能修建高架鐵路。

於是,葉凱士就透過賄賂、哄騙與欺詐的手段取得了業主們的同意。

在僅僅與大多數沿線業主簽約的情況下,葉凱士就擅自開工,置反對者們於不顧,讓他們陷入孤立無援、無能為力的境地,只能苦苦掙扎、暗生悶氣。

這確實無恥,可卻是人性使然。

如今的“L”高架鐵路已然成為芝加哥最受喜愛的標誌之一,它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歡騰的視覺符號,為這座城市注入了非凡的生機與活力,用19世紀末的視野將芝加哥打造成為一座未來之城。

葉凱士後來厭倦了在芝加哥的生活,於1900年移居倫敦,為倫敦地下鐵路的擴建提供資金,並因此成為倫敦公共交通發展史上的一位關鍵人物。

當然,在那裡,列車合宜地在地下賓士。

沿湖街向西,在“L”高架鐵路的陰影之下,留心的話就能注意到在富蘭克林街拐角處的一排建築物。

它們是罕見的倖存者——1871年芝加哥大火後迅速興建而起的一片大樓,值得被銘記。

4層樓的建築,外磚牆上裝飾著華麗窗楣,地面矗著鑄鐵立柱。

它們代表著在諸如瑞萊斯大廈一派的鋼鐵框架的摩天大樓誕生之前,那段平淡無奇的建築發展史。

接著,就來到了國家大道。

有些人認為,這裡是市中心的脊樑,19世紀末期芝加哥的主要建築,大多建在國家大道的兩側,或是國家大道附近的地區。

總之,在這裡比在芝加哥其他任何地方能見到的都要多。

漫步國家大道或遍覽周邊地區,就能領略到本書中所描述的大部分芝加哥建築的風貌。

漫長筆直的國家大道鋪設在1830年所規劃的城市網格佈局上,和紐約大部分地區一樣,芝加哥的中心也是一塊網格狀區域。

恰如曼哈頓,芝加哥的摩天大樓與高層建築沿人行道而建,高聳天際,從而造就了峽谷式的街道,向南望去景色最是壯觀。

目光穿過大約三個街區,在街道的西側,瑞萊斯大廈巍然矗立——這個14層樓高的巨人也曾高居頂點、傲視群雄,如今卻被更為高大的後起之秀掩沒。

瑞萊斯大廈記錄了一段國家大道的社會史,因為在大廈最初的設計階段,其部分場地就被考慮用作醫生的小型診療室。

國家大道是條商業街,街上經營的買賣林林總總。

早期在瑞萊斯大廈行醫的醫生當中,最與眾不同的當算本·L.雷特曼,其診室位於大廈八樓。

人稱“流浪漢大夫”的雷特曼為窮人、女支女女、社會棄兒,尤其是性病患者診治。

他也是激進的無ZF主義者、最早的女權主義者埃瑪·戈爾德曼的情人——想必,她也一度是瑞萊斯大廈的常客。

幾乎位於瑞萊斯大廈正對面的是一幢採用實心砌塊材質建構的大樓,它象徵著國家大道早期的另一項主要用途。

從一開始,這裡就是城市主要的購物街,而這座大樓就曾是巨大的馬歇爾·菲爾德百貨公司的一部分。

這家百貨公司自19世紀中葉開始的發跡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芝加哥商業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