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聽到這一番話,神情都變得有些不太自然,他們本來以為這唐王是在操持什麼要緊大事,所以才耐著性子等待多時,卻不想竟然僅僅只是在給其兒子準備早教教材。

儘管心中因為遭此輕視而暗生不悅,但是如今為形勢所迫,心中縱有不滿也只能按捺下來,反而需要違心的誇讚道:“唐王在朝為名臣、在府為英主、在家則慈父,公私兼顧周全,當真令人欽仰!”

“謬讚了,實在愧不敢當。”

李泰擺手謙虛笑語說道,狀似十分受用,且還頗有興致的將自己剛剛寫完的字帖拿起來向下傳示。

“唐王筆法當真英挺雄健、大氣美觀,字如其人,讓人驚豔!”

高睿推辭不過,伸手接過字帖,擺在面前稍一觀摩,頓時便目光放亮,半是恭維半是真心的開口誇讚道。

旁邊魏收等人自然也是心生好奇,待字帖傳示到他們案中,便也都認真觀摩、連連誇讚,各種溢美之辭不絕於耳。

對於這一類的誇讚,李泰自是盡數笑納,他也的確當得起這一誇讚。因其所書歐體楷書,乃是南朝累世傳承的書道集大成之作,哪怕擺在一眾南朝書法名家面前也是不虛。眼前這些河北士流或也各有學術所精,但是講到書法造詣,普遍還是不如南朝的。

在接受了齊使眾人的一番誇獎之後,李泰興致未減,並又笑語說道:“諸位贊言,愧不敢當。學書治藝,各有所長。博採眾家之長,才能專於藝業、得有所成。今來諸位俱河北名家,未知吾兒是否有幸得於惠贈一二真知墨寶以增其學識?”

眾人聽到這一請求,不免都是一愣,但也都不便拒絕,於是便都各自點頭說道:“唐王既有所請,某等不敢藏拙,各為獻藝,且祝世子學業精進、學有所成!”

於是李泰便招手吩咐侍員送入筆墨紙硯等物,請這些人各自在堂中作書寫文。眾人各自沉吟構思,待到侍者將墨汁磨勻之後,便都提筆緩書起來。

又過了一段時間,學術與才情最為出眾的魏收率先完成。待到侍員呈上來後,李泰略作瀏覽,發現乃是擬《勸學篇》所作的一篇文章,細讀一番確是文采斐然,於是便笑語道:“魏公書文俱佳、言理亦妙,不愧是河北時流推崇的大才,聲聞外國,出手便是不俗之作。”

魏收聽到這誇讚之後,忙不迭避席而起並恭聲道:“些許俗質,唯待識者欣賞。但蒙不棄,餘願足矣。唐王舐犢情深,讓人感動。尊府家風高尚,收亦久有所感。只憾家姊棄世多年,沒能見到家勢今時之盛壯。今出使至此,冒昧請問,五郎安否?”

魏收跟隴西李氏也是有親戚關係的,他的姐姐便是李泰的二伯母,所言五郎便是其親外甥、李泰的堂兄李捴。

聽到魏收主動攀起交情來,李泰便也笑語說道:“堂兄如今正在任於山南襄陽,此番是難能與魏公相見了。但只要各自有心,雖然山河阻遠,也一定會相見有期!”

“多謝唐王令言,盼能事如所願!”

魏收見李泰對他的態度溫和有禮,心內暗暗鬆一口氣,旋即便又連忙說道,然後才又退回席中坐定下來。

這會兒,其餘眾人也都陸陸續續書寫完畢。就連不以學術著稱的高睿,都書寫了一篇《急就章》出來,雖然瞧不出學識文采如何,但見筆跡端正,也算是用心。

李泰將眾人作品一一收起、各作點評,旋即便又笑語說道:“舊者兩國交戰、各呼為賊,但是拋開這所奉道義不同,河北文教亦多值得關西借鑑。我舊年也受啟蒙於河北,雖然至今學術潦草、難以稱能於世,但憶及當初的治學經歷,也是多有感觸。”

這番話也算是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眾人也都趁機講述了一下如今河北地區學術方面的變遷與治學理念的變化。

李泰聽得很認真,偶爾還稍作點評,片刻後又指著案上眾人各自所寫的字帖笑語說道:“只顧著感慨懷舊,卻忘了應該致謝諸位惠贈墨寶。”

眾人連連擺手推辭、表示不用,然而李泰卻還是讓人呈上謝禮,各自給金五斤、錦十匹,還有一條造型美觀華麗的玉帶,禮品可謂是豐厚至極。

眾人看到唐王如此禮遇和厚贈,一時間也都不免吃了一驚,雖然嘴上還在客氣著推辭幾句,但語氣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堅決,轉而望向唐王的眼神則更加仰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