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3 齊使西行(第1/2頁)
章節報錯
弘農城舊是王思政所督修,之前宇文泰東征病故、大軍敗退,北齊軍隊一路銜尾追殺,曾經一度佔領了弘農城,之後則焚城而走,使得弘農城毀於此時。
後來李泰入朝掌權之後,便委任堂兄李禮成出任弘農,重修城池。新的弘農城遷離了舊址,規模也較之前更加宏大,選址並不像舊城那般據險扼要,主要還是考慮出入便捷、暢通無阻,以便於東西的溝通。
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轉變,那是因為如今形勢較之往年已經不同。之前的弘農也是屬於邊城,儘管豫西崤函地帶也在西魏的控制下,但這種控制並不牢靠,弘農城偶爾還要遭受敵軍的進攻。
可是如今隨著豫西防線的加強,以及魏軍近年來強勢的反推,邊線越來越向東推移,弘農城也漸漸成了穩定的內鎮,軍事上的職能和需求不再像之前那麼大,反而需要其更多的發揮東西往來人員物資的交流互動的中轉作用。
這座新築的弘農城城郭闊大,商貿氣息非常的濃厚。城中除了駐軍的兵城和居住區之外,其他大部分的區域都是集市、貨棧與車腳鋪子。
哪怕如今乃是戰時,但是由於弘農城並非大軍集結所在,也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反而有更多的行商賈客來到這裡。他們相信以王師強大的實力,即便前線戰事激烈,也一定不會影響到後方的安全。
當然更重要的,還是隨軍行止有利可圖。霸府近年逐漸放開民資參與軍事的一些渠道,主要是在軍市方面,讓商賈們參與供給一些軍需物資,諸如礪石、火石以及替換的氈帳、麻袋等等瑣細的物料。
這些東西霸府下屬的工坊當然也能供給,但是規模化的生產往往不能靈活匹配軍隊的排程征戰,就會造成不小的資源浪費。
因此在霸府開源節流的內政改革中,這些基本的生產職能還是被保留下來,但是不再繼續擴大生產,轉而將一些瑣細的物料列出,轉由民間進行收購。這樣也給平民百姓日常農閒之餘進行手工製造的產品提供了一個變現的渠道,商賈們則承擔中間轉銷的職能。
同時這些商賈也能透過軍市來收購前線軍隊所繳獲的戰利品,省去了霸府再將這些戰利品內外運輸與倉儲管理的繁瑣事情,可以直接變現為錢帛然後獎酬功士。
齊人對於西魏的印象要麼是地狹民弱、要麼是窮兇極惡,繁榮富庶這樣的詞彙通常不會與西魏聯絡開來。之前許多從關東投奔而來計程車民講到這一點,也都不免感嘆自己過往這一偏見的確是有些狹隘。
關中較之河北、尤其是鄴都這樣的大都畿的確是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這差距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而且主要還是體現在城池的規劃建設與宮苑館閣的華麗程度上。關中權貴們並不熱衷土木營建,就連皇宮都是使用的早年間的建築,稍作修繕便使用至今。
可是講到市井間的活躍度,民生的繁榮、商貿的興盛,西魏並不遜色於北齊多少。並且由於西魏接連佔領了蜀中與山南江陵等地,以及對突厥的影響加強和河西走廊的持續經營,西魏在商貿上的發展甚至已經超過了如今的北齊。
齊使一行自河陽南來,過漢關經崤函北道來到弘農,準備於此拜見唐王並作請和。當他們剛剛落車,看到弘農城內外繁榮熱鬧的景象,一時間也都不免瞪大雙眼,有點懷疑自己所看到的景象:“這裡、這裡當真是弘農城?怎麼竟會如此繁榮?”
“這裡當然是弘農城,唐王興治、內外鹹安,生民衣食豐饒,國力蒸蒸日上。弘農不過區區一邊城罷了,遠不足以彰顯今時關西之富足、大魏之強盛!”
負責將齊使一行自河洛護送到弘農來的韓擒虎在聽到齊使們作此感嘆疑惑之後,便也微笑著吹起了牛逼。他自然不會說眼下的弘農城是因戰事而越發繁榮起來,至於平時則沒有這麼熱鬧,任由這些人自己腦補感嘆。
齊使一行在聽到這話後,不免又是一陣黯然無語。原本在他們的觀念中,一直都是東強西弱,可是近來一系列的事情卻在摧毀他們這種認知。
首先是在戰事上的失利,他們的皇帝陛下御駕親征、統率國中十幾萬大軍與西魏進行決戰,結果被打得大敗而歸,並且直接發病而死。
如今面對魏軍新一輪的攻勢,新君高演晉陽繼位之後,更是直接甘拜下風,派遣使者南來求和罷戰。這使得齊人在軍事上徹底向西魏低頭,不敢再與爭勝。
即便如此,齊人還是保留了一定的優越感,只覺得魏人不過是一群窮惡之徒,講到府庫之饒、民財殷實,終究還是與他們北齊相去甚遠,河北仍是天下間風光獨好之處。
可是如今當他們真正踏足西魏的領土內、親眼見到魏國的城邑時,就連這一點優越感都被摧毀。一時間心內除了倍感失落之餘,還要重新構建一個面對魏人與魏國時的正確態度,所以這入城一路上眾人也都在沉默不語,看到的城中繁華風物越多,心情便越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