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雖死猶榮(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大多數人而言,死亡就意味著人生的終結。但對有的人來說,這卻是一個新的開始。
王明遠出身京兆名族,父親也稱得上是一代名臣。但相對而言,他自己則就要平庸得多,人到中年乏甚可稱,無論功勳還是名位全都無所表現。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的人生也就大概如此碌碌無為下去,等到老死那一刻,除了親友流涕,不會給世道帶來任何的影響和觸動。
但身在亂世之中,每天都有新的動盪、新的變革,想要平凡庸碌的過完這一生,對許多人來說也只是一個奢想。甚至當大限來臨時,能夠選擇自己的死法都是比較幸運的事情。
由於王明遠是在東宮自殺,他的死也變得不平凡起來。僅僅經過了一夜的時間,這一訊息便傳遍了整個長安城,甚至就連閭里百姓都有耳聞王明遠的臨終遺言:但守鄉里寸土,何惜七尺此身!
這個世道之中,英雄人物有很多種類,但最能引起鄉里百姓們感情共鳴的,無疑是那些為了守衛鄉土利益而與惡勢力鬥爭、甚至甘心為此付出生命代價的人!
所以這一夜,整個長安城中計程車民都重新認識了王明遠其人,關西兒郎的筋骨與豪情也被深深撼動。到了第二天,不同階層的人也在用各自的方式來回應王明遠為了守衛鄉土利益不惜捐軀赴死的義舉。
長安城並沒有嚴格的宵禁制度,城牆也不乏破損缺口可供人畜通行。所以在黎明時分便不乏群眾絡繹不絕的出城,道逢夜行人,偶或發聲喝問,得知所去目的地相同,於是便結伴同行,奔赴王明遠霸城鄉里。
這些群眾們隊伍規模越聚越大,同時也將相關的訊息往鄉里進行傳播,這也激發了鄉里百姓們的向義之心,於是便也都自發的聚集跟隨。
閻慶昨天便率領人馬入鄉控制住了王明遠的族屬家人,但因未得大行臺進一步的指令,只能暫時將王明遠的族人們限制在鄉里王氏大宅中不使外出。
清晨時分,王氏大宅外便陸續有鄉人聚集過來圍觀。對此閻慶也未以為意,此家乃是鄉里望族,但有什麼風吹草動自然也都吸引鄉徒矚目,只當這些人只是單純湊過來看熱鬧的。
可是漸漸的,隨著大宅外聚集的人越來越多,閻慶也嗅到了一絲不尋常的意味。雖然說霸城縣乃是近畿郊縣,鄉里人口稠密,但動輒數千上萬人的聚結也絕不會是什麼司空見慣的事情。
為了保險起見,他打算不再留此等待大行臺的指令,而是先將王明遠的直系親屬們帶回長安。然而他不動還好,一俟命人將王明遠妻兒引出宅院,周遭原本還在遠觀的群眾們頓時湊近過來,同時神情激動的呼喊道:“還我王使君、還我王使君!”
閻慶眼見群眾們義憤填膺的模樣,心內也是一驚,此時周圍所聚集的鄉徒民眾已經遠超他所率至此的人馬數倍,為免進一步刺激民眾而爆發騷亂民變,閻慶只能再將王明遠妻兒送回宅中,與此同時派遣輕騎快馬返回長安奏告此間情況並作請示。
但這會兒的皇城丞相府中同樣不清淨,氣氛較之霸城鄉里還要更加的微妙危險。
楊寬不情不願的出門上車,來到皇城中丞相府外時便發現他已經是來的比較遲的人,前方已經有十多名鄉籍關中的朝士們於此排隊等候大行臺的召見。
這些人見到楊寬的到來,各自也都精神一振,關中本鄉並不以人物繁盛著稱,楊寬久仕河洛、後隨孝武入關,如今也被這些關隴士人引作同黨而自壯聲勢。
於是他們便紛紛退避一側,將楊寬從隊尾禮讓到了排頭處。楊寬見狀後心內自覺一苦,他本就不想深涉此事之中,但如果不露面的話難免會人望大損,在戶中子弟們的勸告下勉強湊來看個熱鬧,卻不想直接被群眾們推為頭目。
他這裡剛剛在丞相府門前立定,便見到行臺尚書蘇亮正從府內行出。
蘇亮臉色凝重,眉頭緊皺著低頭疾行,走到近處才注意到楊寬等眾人,便停下來稍作抱拳見禮。
“蘇尚書可聞王家子事?”
楊寬見蘇亮神情如此,便小聲發問道。蘇亮聞言後便輕嘆一聲而後便點點頭,望著楊寬並其身後眾人說道:“王明遠罪證確鑿,狂悖不法且畏罪自殺,實在沒有可為憐憫之處。諸位如果是為此來告擾大行臺,便請各自歸去罷。大行臺已經開恩表態只究王氏一戶,餘者悉不過問。我等若再恃眾私而逼國法,只會讓事態更不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