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世界的頂點(第1/2頁)
章節報錯
城外廣闊的平原上,一種尖頭的利器破開沉澱了千萬年的土壤。
人力曲轅犁在這片從未開發過的楚女地上長驅直入,深耕的泥土翻卷起掙扎跳躍的蚯蚓。
幾個小孩跟在曲轅犁的後邊,將地上的蚯蚓拾起裝進陶罐中,這是魚兒最喜歡的餌料。
播種前需要一次深耕來疏鬆泥土,用青銅農具太慢,顧國索性與族人一同做了三架在唐代才出現的曲轅犁。
而在前方充當動力的牛在這個世界還未被完全馴化,於是族人們親自上陣,每五人拉一架。由於彎曲的犁轅改變了牽引力的受力方向,在前方拉動的族人倒也輕鬆自在。
三架前進的耕地“車”繞過顧國事先插在地上的地標,這是顧國專門標識的農田地塊,一個以五十米為邊的正方形,面積兩千五百平方米大約前世3.7畝地的大小。
粗略計算之後,在這樣一個正方形面積上種植的二代野生小麥一次的收成大概三百公斤,剛好能夠養活一個人一年的吃食。
於是一個新的計量土地和計量糧食的單位,被顧國創造了出來——“奮”和“鬥”。
一人一田為一奮,一日三餐為一斗。
在異世界,奮鬥這個詞有了全新的闡釋。
此次在田中撒下的,幾乎全部都是顧國從系統兌換而來二代小麥,剩下一小部分則是去年顧國再次採集的初代小麥。
初代小麥的收成肯定比不過二次篩選後的二代,一奮地(2500平方米)能種出一百斤種子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等到一人耕種的土地上能產出養活一人以上的食物,才能算作正式進入農耕的時代。
曲轅犁的耕作速度非常快,六個人一組一天能耕大約三奮的土地,而單人耕耘的極限是兩奮土地,當然精耕和鬆土是不一樣的。
松完土之後,留下的盡是半個足球那麼大的土塊,需要用鋤頭將其敲碎,而曲轅犁最重要的作用便是能夠快速開墾土地,而非精耕土地。
十七塊標準奮大小的土地被開墾完畢,幾十個族人正在用青銅鋤頭敲土撥壟。
經過三天的勞作,六個足球場大小的田野上溝壑分明,田壟像空中水渠那般筆直,而水渠中的水,灌溉這64畝地綽綽有餘。
至於顧國為什麼不再開墾多一點土地?
他用全部貢獻點兌換的二代小麥種子只有這麼多,撒完就沒了。
顧國也挺苦惱為何1點貢獻只能兌換1千克二代小麥種子,明明剛開始系統解釋創造1噸的糧食可以獲得1點貢獻,現在反過來居然縮水了一千倍!
這該死的奸商系統!
而提早開墾土地是在浪費時間,一年之後在雨雪的沖刷下,土壤又將硬成一坨一坨的,來年又得重新開墾,反而得不償失,浪費勞動力。
年初乘船南下兩千裡,顧國已經看見了這個世界生產力的極限。至少他在世期間,是不可能出現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絕大部分造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