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水車和水渠
章節報錯
時光飛逝,入冬的寒風再次吹拂著顧國的臉頰。
他的部落就像是被按了快進鍵,從去年的一無所有到現在拔地築城,其變化之大可謂天翻地覆。
人們捕到的獵物,網到的魚,優先掛在自家屋前,用鹽巴揉搓在生肉的表面,一排一排整齊的儲存在陶缸裡。
經過與羊牙部落的技術交流,紅梅現在已經能夠燒出容積接近一立方米的大陶缸了,每間屋子都分配了兩隻,一隻用來裝水,一隻用來裝食物。
每一間屋子的房樑上都掛滿了煙燻過的臘肉,而在外牆邊則是一排排曬乾的鹹魚。
有了充足的過冬食物,就可以騰出一些人手出來。
顧國站在陶河邊上,在那裡一群族人正在拼裝一個水車的車輪。
有了青銅鑄造技術,滑動軸承馬上被運用到手推車上。在經過多次失敗之後,他終於弄出了一個用在水車上,與青銅軸體間隙配合的套筒,比起做手推車的軸承,難度要大上許多。
這個巨大的水車車輪,光是輻條的長度就達到了三米,整個車輪完工之後,高度將會達到驚人的七米,除了那一艘還沒有完工的帆船,這應該是目前最高的建築了。
小楓拿著青銅標尺,利用量角器確定兩根輻條的間距角,顧國則站在一旁當做監工。
由於顧國教授的課程只有算學和識字,小孩子的接受能力又比大人快得多,現在部落中的小孩基本上已經到達了小學三年級的水準。
不管是哪個時代,都不乏存在那些聰明的人。像小楓這樣領先別人一大截的孩子,顧國的部落當中有好幾個。
他們都被分配到造船挖渠等各個崗位積累實踐經驗去了。
顧國不可能在將來一直親力親為,他自覺沒有崇禎皇帝那麼肝,現在管理起三百多人的部落便已經非常吃力,到時候發展成整合了幾千人的城邦,就得用到這些學有所成的孩子去管理了。
而管理者是不能脫離生產崗位的,顧國按照鞍鋼的管理模式,首先讓這些未來的幹部先一步參與勞動,等到將來專職勞動的族人們知識水平提高了,再參與到管理中去。
在建造水車的同時,空中水渠也在同步建設當中,從陶河邊一直延伸到兩公里外,工程量與建造城牆不相上下。
這是一條長度兩公里,東西落差將近五米的水渠,對於缺乏測量工具的桂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挑戰。
桂來自於桑的部落,比小楓大兩歲,經過大半年的學習算學,他的知識水平遠超同齡人,即便是顧國也要給他一個天才的稱號。
從飢一頓飽一頓到一日三餐的轉變讓年幼的桂明白知識的重要性。利用彈性勢能的弓箭是人類手臂的延伸,樺皮船將水排開獲得浮力是獲取魚類的關鍵,顧國教授的知識總能讓生活變得更好。
但水渠的修建問題卻讓他犯了難,在兩公里的長度上做到五米的落差是很困難的,首先他要確定水渠的終點,也就是以水車的位置為起點,與陶河呈九十度夾角方向射線的延伸。
兩把精確到毫米的標尺和量角器被小楓和另一個同齡人拿去建造水車和帆船了。桂畫在地上的幾條線段的長度問題和簡單的三角函式,運用到現實中去卻並沒有想象中簡單。
他用青銅鑄成的標準米尺量了一段十米長度的繩子,利用測繪城牆的方法,三點一線確定線條延伸的筆直性,每隔十米打一個木樁子,利用顧國曾經用過的笨辦法。
因為只是一條直線,所以誤差不會太大。
但東高西低的水渠走勢才是難點所在,這個走勢必須是連貫的,否則水流容易淤積在一處,影響水流效率。
在桂還在為相似三角形而苦惱的時候,小楓這邊同樣遇到了難題。
水車的輪轂和輪輻已經安裝完畢,榫卯結構配合青銅釘子將一個個木製結構牢牢組合在一起,高達四米的底座深埋入地下,但由於這個時代沒有吊機,如何安裝巨大的木輪,讓小楓抓掉了好多頭髮。
顧國只是笑呵呵地看著自己一臉愁容的妹妹,說道:“小楓,你的算學已經足夠你解決這類問題,加上我剛教你的物理知識,無論是用滑輪還是槓桿,總有辦法能夠將水車輪子套到青銅軸上。”
捏了捏小楓氣鼓鼓的臉蛋,顧國揚長而去
現在當了甩手掌櫃的他終於體會到領導動動嘴,下面跑斷腿的真實感受了。
入冬前的那次聚會,自然而然定在了顧國的城中,有了溫暖的炕,誰還會在野外做那種事呢?況且顧國還會提供一定量的食物,這就讓餘下十多個部落堅定了在此落腳的念頭。那些經常前來交易的人,他們雖然還住在山洞中,但心卻已經留在顧國的城了。
而簡體字和阿拉伯數字的普及,更讓這群人離不開以顧國部落為中心的文化圈子。
城中屋子的四面牆上,總能見到諸如“知識改變生活”“勞動最光榮”之類領先這個時代幾千年的宣傳標語。
有些口號族人們看了之後有如醍醐灌頂,而有些卻習以為常。比如當顧國在牆上寫下勞動最光榮的時候,同樣在一旁照葫蘆畫瓢寫字的槐花嘀咕了一句:“不勞動就沒有的吃呀!”
顧國這才意識到自己將現代的思維帶入到這個剛剛跨越到青銅時代的生活中去了,雖然他總是刻意維持在當前生產力下最優的管理模式和宣傳辦法,但人總是會犯錯誤的。
不過他並沒有將這句標語塗掉,而是將它在每間屋子上都抄寫一份。
等到將來城邦建成,社會生產力向上邁了一個臺階之後,人與人之間由於物資的剩餘多寡必然會誕生階級。
而這句標語的存在,那些上層階級的人雖不事生產,但他們絕不會公開瞧不起那些底層的勞動人民。
族人們都厭惡的掏糞工作,但在這句標語的影響下,將來不會看不起那些專職掏糞的工人,如果哪一天掏糞的工人因生病無法工作,那麼接替他的人只會受到更多的讚揚而非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