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陽光暉撒在平靜的海面上,一時間整個大洋麵波光粼粼。

隨著大風悄然浮現於海面,原本早已傷痕累累的船隊在這一陣順風助力下飛速朝臺島駛去。

昨夜劉煜那瘋狂的行為讓劉全十分不安,

他總覺得自己的侄兒是瘋魔症,

莫非真的被那韃子驚嚇到了,

劉煜自然知道昨夜他做了些什麼,

只是他別無選擇,也只能寄希望於那位鎮將了。

看著若隱若現的海岸線,劉煜一嘆。

不過晌午,憑藉著這股順風,船隊平安的返回了東寧。

一見那原有兩百多艘的鄭家船隊而今只剩三十多艘艦船如喪家之犬般躲至臺灣,一時之間全島人心惶惶。

是戰是降,而今成為了明鄭政權而今不可迴避的選擇。

港口,劉煜站在船頭看著遠方那人心惶惶的前明遺民。

說實在的,劉煜心裡是說不出的滋味。

澎湖一戰落幕,

臺灣落入清廷之手也是時間問題,

此刻的自己該何去何從,

和碼頭這些漢人一樣給清廷當順民嗎?

港口內,成百上千的民工拉著木料前往碼頭,一艘艘鳥船帶著木料駛向一旁的大船。

經澎湖一仗,鄭軍兩百餘艘艦船僅剩三十餘艘,而且大部分帶傷,急需船工維修。

由於明鄭僅能控制檯灣西部沿海地區,在當地獲取的木材品質又遠遠不如福建等地的優質木材,

這使得鄭軍水師比起清軍水師造出船的船隻效能差,而且噸位不夠,根本無法遠洋。

而福建尤其是漳州當地的優質木材因為清朝的海禁政策使得鄭軍根本無法染指,

這使得鄭軍無法制造出優秀的大船,而維修又使用質量不佳的木料,又一次次的陷入惡性迴圈。

船隻木材質量上的差距也是明鄭水師落敗的原因之一。

坐擁福建當地優質木材的清朝水師在面對僅僅只掌控臺灣西部邊緣沿海地區的鄭軍而言優勢太過明顯了。

看著碼頭上正裝卸木材的勞工,劉煜神情低落。

一連數日,

整個東寧都在恐懼以及備戰中度過。

劉煜待在福船上,

看著船上一名名身著甲冑的兵卒上船下船,好不忙碌。

“不知朝會的結果如何了。”劉煜一嘆。

當日他拼死勸說蕭武南下呂宋,

雖然知道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依舊去做了。

因為,他隱隱覺得,

既然上蒼給了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

那麼回到這個時空的劉煜自然該做些什麼。

若是能說服眼前船上的這名鎮將,逃亡呂宋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