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你看出什麼了?這麼激動幹什麼?”

劉玉堂頗具威嚴地問道,似乎感覺楊帆這麼一驚一乍的,有些丟他的面子一般。

“大篆!上面的字型是大篆!”

楊帆眼珠子一轉,直接開口說道。

歷史的朝代中,只有周朝是使用大篆的,那時候各個諸侯之間都有著不同的文字,但主流就是大篆。

直到之後的戰國,秦國一統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這才捨棄大篆,用起了小篆字型。

楊帆雖然不知道大篆是什麼樣子的,但是卻知道小篆什麼樣,知道上面的文字並不屬於小篆,再加上其年代,肯定是大篆無疑。

“小友好眼力!這大篆現在可是少有人能認出來了!”

因為年代的久遠,雖然很多人知道有大篆這種文字的字型,但鮮少有人見過,恐怕只有一些盜墓的土夫子和那些為國家效力的考古專家們見識過。

楊帆能在這個年紀一眼將其道破,在張立昌的眼裡就已經很了不得了,當初他也是費盡心思找了不少人才知道這木塊上雕刻的兩個字是大篆。

“真是大篆?”

劉玉堂也是大驚失色,沒想到楊帆這麼厲害,居然一眼就認了出來,而且張立昌還直接同意下來,那說明這塊其貌不揚的木塊很有可能是距今三千多年的西周的產物!

“那這上面的字是何字啊?”

劉玉堂突然想到了什麼似的,再次開口問道。

“神荼!”

張立昌眸光中閃爍著異彩,看起來似乎在強壓著內心的激動說道。

“桃符?”

楊帆和劉玉堂相視一眼,異口同聲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所書元日中的一句話,說的就是桃符。

“對,確實是桃符,最主要的問題是,這塊桃符是不是屬於西周時期!”

張立昌原本蒼白的臉頰上開始肉眼可見的潮紅起來,明顯他現在已經愈發激動。

《山海經》曾經記載,在東海上面有座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彎曲伸展三千里,是為鬼門關,樹下有兩位神將名為神荼、鬱壘,他們在此鎮守,以保人間太平。

但二人雖然神通廣大,卻並不能顧及到天下每個角落,所以黃帝下令,春節前夕,家家戶戶必須要用桃梗雕刻成二位神將的樣子,懸掛門前鎮守家宅。

久而久之,人們嫌雕刻神像麻煩,便將二位神將雕刻在桃木板上,上書神荼、鬱壘的名字,在除夕下午掛在大門兩旁,用來壓邪驅鬼。

這就是對於桃符最早的記載,只是目前出土的所有文物、藏品都只有宋代之後的,桃符變成了為表達某種思想的特殊文體——對聯!

之前那些被當成門神的桃符卻是並未發現過一塊,這讓史學家對於這個桃符是否出現過有很大的爭議,畢竟《山海經》並不能算是一本史書。

但如果證實了這塊桃符確實是西周時期的產物,而不是故意做舊的,那對於這個言論自然也就不攻自破,桃符的真身也就會出現在現代人們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