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殿內已吵的不可開交,眾位大臣彼此冷眼相看。

“肅靜!”左丞相王恩儒大喝一聲。

眾大臣面面相覷,不再言語。

“誰登寶座,既是國事,也是家事,今日我等在此,尚不能獨做決斷,煩請李將軍派人請定成侯來再做商議。”王恩儒轉身道。

李正山雙眼一眯,心起漣漪。招人前來去請定成侯。

卻說定成侯,聽名字便知身份不同,也確實不同。當今太后生三子,老大便是李承佑,老二李承前,老三李承光,定成侯乃老二李承前,自李承佑起兵時起便一路跟隨,立功無數,乃是李承佑真正的左膀右臂,等李承佑登基,便封了大成唯一一個徹侯,定成侯。老三李承光被封了關內侯,領隴西郡守。

李正山與楊正泰內心都憤懣不止,這王恩儒看似年輕,卻心機頗深。王恩儒出身太原郡王家,也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其兄王恩碩領太原郡守。

王恩儒此人歷任平遙縣令,太原郡丞,又在丞相府擔任司直,一年前得李承佑賞識,官拜左丞相,同楊正泰一起為文官之首,因大成以左為尊,無形中地位比楊正泰還要高一籌。

而李承佑之所以賞識王恩儒,是因為要將王恩儒作為推動變革的先鋒,同時借其銳氣,制衡楊正泰,未成想,變革未起,李承佑先亡了。

王恩儒為相時日尚短,比起李正山和楊正泰,根基可謂忽略不計,值此江山換代之際,若想趁勢崛起,在見到李承佑遺體的那刻已然想好了計策。

李正山和楊正泰都是人老成精,楊正泰早已猜到李正山的心思,等大位已定,再請定成侯,畢竟定成侯十年不理朝政,不進軍營,躲在侯府養花養魚,早已被人忽略,卻不想王恩儒搶先搬出李承前,頓時多了幾分變數。

李承前的候府離大明宮很近,不多時李承前便來到大明殿,眾人剛要拜見,卻見李承前穿過大明殿,直奔年華殿而去,李正山幾人連忙跟上。

不多時,幾人去而復返,李承前又奔萬壽宮而去,眾人只好等待。

眾人等的心焦,只見李承前又回到大明殿,眾人慌忙行禮,早有侍衛搬過椅子,李承前回禮而坐。

卻見李承前,五十出頭,中等身材,五官端正,右臉一道疤痕從耳垂延伸至脖頸沒入衣內,身著藏青色便衣,隨意坐在太師椅上,一眼望去,猶如鄰家老伯,再眼細瞧,卻又不怒自威,好一派定成侯威儀!

王恩儒起步向前,伸手作揖道:“陛下蒙難,未留遺詔,大皇子和二皇子誰登寶座,還請侯爺主持。”

李承前擺擺手道:“我已十年不曾上朝,也不曾入過軍營,你們自可商議,我聽聽就好。”

李承前言罷,眾臣皆沉默,見無人說話,李承前看向楊正泰道:“國老可有良言?”

楊正泰起身道:“自古以來,父死子繼,立嫡立長,臣諫言二皇子當繼承大統。”

李承前微微頷首,側身看向李正山道:“太尉是何看法?”

李正山正色道:“堅兒和治兒都是我李家大好兒郎,誰登大寶都是延續先帝心血,我等都將盡心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