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卡拉德的憤怒 1(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卡拉德--也就是羅多克與斯瓦迪亞的歷史學家在後來談及加米奇一役的時候,都對這一戰做出了極高的評價,也許高的有些過了頭,把這場陰謀大於勇氣的戰役神話了。
雖然從戰役的過程來看,這不過是羅多克人接觸到了薩蘭德內部的反叛力量,然後以幫助斯瓦迪亞正義事業的名義陳兵邊界,最後在薩蘭德陷入內亂的時候趁機背盟並收復了失地。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自從大斯瓦迪亞在二十多年前分裂以後,卡拉德帝國的繼承者這些年來一直在與外族的爭鬥中處於劣勢。甚至還出現過羅多克人與斯瓦迪亞人互相幫助對方的敵人的事情。這一戰可以說是卡拉德人對外族做出成功反擊的第一戰。
曾經,很多外族人從來無法染指的地區,因為斯瓦迪亞人與羅多克人的兄弟相殘而被攻克。直到很多年以後,當斯瓦迪亞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些地區才被困難的收復,而那個時候,斯瓦迪亞佔領的地區的人口組成已經駁雜不純了,一系列的民族問題讓斯瓦迪亞的治理變得困難而成本高昂。那個時候斯瓦迪亞才意識到,她已經無法徹底把異族人從自己的土地上清理出去了,這為以後數個世紀的長久動盪埋下了伏筆。
當羅多克人收復加米奇堡壘的時候,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他們收復這座堡壘的意義:卡拉德帝國後代的子民已經覺醒並且憤怒起來,若干年來的恥辱讓卡拉德人熱情高漲,發誓要嚴懲一切作惡的異族。這種熱情因為羅多克收復的一個邊塞堡壘而變得更加狂熱起來。
過去溫和的輿論風向紛紛變得激進起來:蘇諾的農夫坐在地頭津津有味的談論著士兵們是如何殺死庫吉特人的;亞倫的工人們在休息之餘帶著隱晦的微笑訴說著公國士兵與薩蘭德寡婦的故事;烏克斯豪爾學校的學生們被教授著充滿了攻擊色彩的軍歌。
卡拉德變得憤怒了。
而隨著羅多克光復加米奇堡壘的訊息隨著薩蘭德內亂的報告傳遍了前線,庫吉特人的處境更加的惡化了。
薩蘭德的遠征軍分成了幾個部分,接受不同的蘇丹調遣。這是秋上的事情了,那個時候,薩蘭德的大王子逃到了邊境,在一些大貴族的幫助下,大王子接受了大部分軍隊,並且這些軍隊在回師的路上不斷的得到薩蘭德平民的補充。平民們大都受過蘇丹的恩惠,當大時代要求他們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們選擇了老蘇丹合法的繼承人而不是最強的繼承人。
薩蘭德遠征軍也有小部分接受了二王子的命令,開始撤離戰場,返回國內。薩蘭德內部的兩股勢力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下平靜的度過了幾個月時間,這段時間兩個陣營都沒有正面的摩擦。他們分別派出了外交官馬不停蹄的出使各國,要求承認自己並驅逐另一方的外交官。這種情況讓一些本來對薩蘭德恐懼不已的國家暗自高興,他們知道支援任何一方都不如同時支援雙方---只要薩蘭德人陷入長久的內部消耗,那麼蘇丹國就永遠不可能對別國造成實質性威脅。
大陸諸國最愛看見的事情就是薩蘭德一分為二,彼此戰亂不休,把肥沃的土地荒廢、把稠密的人口耗盡、把繁華的市鎮焚燬。那樣的話,諸國便可以隨意的操縱薩蘭德分裂而成的兩小國,先從經濟上控制它們,然後在政治上兼併他們,最後,如果需要的話,派出士兵把這些地方佔領。
正是由於各國的這種態度,薩蘭德的內戰足足打了三年。每當出現實力不均的時候,各國就會幫助弱小的一方度過難關,目的只有一個,把戰亂延續下去。
一開始,控制了薩蘭德遠征軍的大王子想辦法從邊塞新募集了一萬三千多民兵,然後配合著各地的守備部隊,一共組成了三萬人的龐大武裝。大王子知道他的力量無法長久的供應起這三萬人的作戰,如果沒有突破的話,貧瘠的西部省份只能供應軍隊補給一年多時間,屆時這支隊伍就會自行崩潰。大王子的支持者們深知自己軍隊的力量以及弊端,所以這些人在說服了大王子之後便迅速的展開了反攻。
反攻很有效,最輝煌的時候,一支三千人的前鋒曾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面讓都庫巴的二王子一直保持戒嚴。以戰養戰的政策讓大王子的軍隊得以維持,但是,這種做法正在一點一滴的消耗著大王子的政治資本---民眾對他的支援和希望。
二王子則在奇襲了首都之後轉入了守勢。二王子直接控制計程車兵只有五千餘人,在戰爭開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民心未附的南軍根本無法像北軍那樣輕易的獲得兵源。二王子只得命令士兵們沿途堅守城堡,焚燬田野,不要進行正面抵抗。大王子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幾乎贏得了所有勝利,但是卻無法把二王子連根拔除。二王子的力量在各個城堡要塞之中龜縮不出,長久的消耗著大王子計程車兵。
長久的戰爭終於淡化了平民的忠誠感和正義觀,幾年之後,因為戰爭而疲憊不堪的農夫和市民已經不在乎誰對誰錯了,他們只想投奔一個強者,然後快點結束戰爭。這個時候,大王子的軍隊在軍事達到了頂峰,但是也正是這個時候,二王子終於鬆了一口氣,他知道,勝利已經不遠了。
在最艱難的時間裡面,二王子留在兵力單薄的首都頒佈著新政。所有追隨大王子的貴族的財產都被沒收了,二王子剝奪了這些人的一切,宣佈他們的官職非法,並且用這些人的財富地位迅速的籠絡了一大批下級貴族。都庫巴趨於穩定之後,徵兵開始變得越來越容易,幾年的時間裡面,薩蘭德人已經不再指責這位篡位者了,他們只想過上和平的生活,為了能夠結束戰爭,他們不再去考慮諸如榮譽和法律這種昂貴的東西了。
當大王子終於圍困了都庫巴首都一年,看樣子馬上就要取得勝利的時候。二王子開始反攻了。
多年來二王子的根據地,南方諸省雖然屢遭羅多克人的侵襲,但是未動根本。即使在前線最吃緊的時候,二王子也沒有同意徵發南部諸省的人力。二王子捉襟見肘的以首都都庫巴為核心,死死的咬住了大王子。不止一次,二王子的手下勸說他離開首都回南方再圖北進,二王子搖了搖頭:“我只能進首都一次,要麼在這裡呆到死,要麼走了就不回來了。沒有第二次機會的。父王的恩澤和聲望全被偽蘇丹繼承了,那個人一開始就擁有我們望塵莫及的優勢,我們不能讓他回首都,必須把他擋在外面。他一旦回了首都,那麼一切都結束了。”
大王子這個時候看起來無比強大,但其實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他控制的西北省份已經被龐大的軍費折騰的一窮二白,人口銳減,各級政府的組織動員能力已經弱化到了幾乎原始的水平。大王子越來越急躁,期待與二王子決戰。經過一系列的戰略失誤,大王子損失了他最精銳的一部分士兵。這造成了雙方力量的逆轉。
大王子從攻勢轉為了守勢,這個時候,二王子丟出了撒手鐧。一夜之間,南部諸省從城鎮到鄉村遍佈徵兵點,成百上千計程車兵被集中到了沙瑞茲,在那裡,充足的小麥和武器裝備將這些生力軍變成了壓垮大王子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開戰兩年半之後,戰爭加速的結束了。隨著二王子一萬五千生力軍補充進戰場,大王子已經失去了一切機會。
那個時候,庫吉特人佔領的斯瓦迪亞土地也已經被斯瓦迪亞的騎兵們收回大半,並且在薩蘭德內戰進行到關鍵時刻的時候,斯瓦迪亞人光復了倫迪亞堡。曾經被庫吉特作為參戰禮物送給薩蘭德的雷恩迪堡成了大王子手中的燙手的山芋,面對磨刀霍霍的斯瓦迪亞人,大王子只得一次次的表示希望保持和平。
在薩蘭德政變之初,大王子剛剛掌握了遠征軍,就著手與斯瓦迪亞人取得了和解,退出了戰場。庫吉特王在薩蘭德人離開後的兩年多時間裡面苦苦的支撐了一番,在戰爭中期,維基亞人與諾德人曾派出軍隊協助庫吉特人守城,但是到了戰爭的最後一年裡面,這些志願軍也撤走了。一旦發現庫吉特戰敗不可避免,各國便儘早收手了。但是為了儘可能久的把斯瓦迪亞拖在戰爭狀態,兩國在官方停止了對庫吉特的援助後,依然對庫吉特的援助希望有求必應。
斯瓦迪亞內部出現了激烈了變革,大量的溫和派勢力被以懼戰的名義遭到清洗,明眼人發現這些人大多是支援腓特烈王子的王公大臣。而且,斯瓦迪亞軍隊在取得了節節勝利的時候,似乎並不急於把庫吉特人清理乾淨。乘著軍威在外,哈勞斯親王似乎不希望戰爭儘快結束。在那些日子裡面,哈勞斯干淨利落的把整個王庭變成了自己支持者的俱樂部。